真正的鸡娃:阅读、九点睡、户外运动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作为一个85后,小时候出门经常看到的是一群老人聚在一起晒太阳。
现在出门,小区楼下的滑梯旁,经常看到的是一群焦虑的父母聚在一起聊“鸡娃”。
“我家娃三岁能背乘法口诀”;
“我家娃明天去考钢琴十级”;
还有妈妈直接举着识字卡追问:"你家认识多少字了?"
忽然想起一句话:"种子破土时从不会问春天该怎样生长。"
我想,真正的养育,或许不该是催熟大棚里的反季蔬菜,而应该是像种一棵山野里的树:
要耐得住性子等它抽枝展叶;
要容得下虫鸣鸟啼的"干扰";
要看得见晨露晚风都是养分。
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我家的"鸡娃"清单简单得让人意外:
每天雷打不动的故事时间,晚上九点准时熄灭的台灯,以及永远沾着草屑泥点的运动鞋。

01 阅读不是KPI
而是心灵生长的年轮
记得哥哥大概是五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自己看着书,突然举着《昆虫记》冲进厨房:
"妈妈!屎壳郎真的会滚粪球结婚吗?"
正在切菜的我成功被小家伙那股认真又呆萌的样子逗笑。
能把科普书读成童话剧,恰恰说明那些文字真的钻进了他的小脑瓜。
常有邻居问:"怎么让孩子自己找书看?"
我的答案藏在客厅那个总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图书角"。
从《蚯蚓日记》到《神奇校车》,从恐龙图鉴到宇宙百科,这些书不是供在柜子里的装饰品,而是随时可以扯出来打滚的玩伴。
有人说亲子共读时孩子大脑会亮起"圣诞树灯串"般的活跃区域。
但比起开发脑力,我更珍惜他蜷在我膝头时,突然转过脸问:"妈妈,小企鹅的爸爸也会给它盖被子吗?"那一刻睫毛投下的阴影。
当然我也有棘手时刻。
第一次和他读《野兽国》时他被插图吓到,我立刻合上书说:"不如我们先把这些野兽变成棉花糖?"
没想到,在那之后孩子反而总是会主动翻到那一页说:"妈妈你看,它们其实在跳舞呢!"

02 九点入睡的魔法
藏在褪黑素的月光里
闺蜜总惊叹我家孩子到点就睡:"你们是不是偷偷训练过?"
嘿嘿,其实这不过就是全家达成"睡眠神圣不可侵犯"的盟约罢了。
有数据显示:长期睡眠不足的儿童海马体体积比同龄人小15%。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家8点左右就开始洗漱上床(现在不行了,因为工作原因回到家就8点多了,当然现在孩子大了,自己可以读书,写作业,基本9点前就可以上床),然后睡前故事。
当然,睡前故事不是任务,而是父子三人裹在毯子里的大型脱口秀现场哈哈。
有一次因为一些事情到家已经9点了,推开门却看见孩子爸爸正举着手电筒,而两个孩子则趴在地板上研究墙上的"蝙蝠影子"。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规律作息其实并不是冰冷的纪律,而是给孩子编织的安全网。
像候鸟信赖季风,像花朵追随太阳,生命自有其值得托付的节律。

03 大自然是最慷慨的早教专家
我发现很多孩子:
能编程控制机器人,却不敢摸雨后黏糊糊的蜗牛;
能画标准圆,却从没观察过树叶的锯齿边缘。
我家的"自然课"永远在野地里:
春天收集蒲公英编成皇冠;
夏天在溪边搭建树枝水坝;秋天把银杏叶铺成"黄金地毯";
冬天在雪地上追踪麻雀脚印。
都说孩子是用身体丈量世界的。
粗糙的树皮教会他们"坚韧"不止是课本里的词,泥坑里溅起的水花比任何玩具都懂"重力"。
有一次大雨初歇,小儿子突然指着天空喊:"妈妈!乌云在流眼泪!"
这种未经雕琢的诗意,是任何培训班都复制不了的灵气。

写在最后
我是一个普通的二胎妈妈,孩子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娃。
曾经的我也曾想着“鸡娃”,也曾焦虑过,但后来想通了,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花期,顺其自然吧。
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在流水线上。(好吧,就当我自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哈哈”)
当我们:
把书本变成探索未知的藏宝图;
把作息调成契合生命的呼吸频率;
把大自然当作最阔绰的玩具供应商;
孩子自会生长出让我们惊喜的模样。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晨露晚风中,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