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共同富裕示范发展规划方案

共富云 4天前 阅读数 4 #社会

以“共富链”激活全域发展动能,打造长三角共同富裕典范

一、思想格局:以“三脉融合”重塑共富精神内核

上虞区以“虞舜文化、生态绿脉、科创智脉”为核心,构建“文化传承+产业协同+价值反哺”的共富生态链,实现“人人价值觉醒、全域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意识。

文化筑基:以虞舜“孝德精神”为魂,打造“孝德文化研学带”,修复曹娥庙、舜帝陵等历史遗存,开发《虞舜传奇》沉浸式实景演艺项目,将“孝德二十四景”串联成文旅IP。结合“世界读书日”升级为“全民阅读季”,在丰惠古镇建设“千年书廊”,让古籍修复、国学讲堂成为凝聚城乡共识的精神纽带。

生态觉醒:立足曹娥江与覆卮山生态资源,构建“水岸共生”的生态治理模式。

水岸同治:以曹娥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为轴心,修复滩涂地、建设滨水绿廊,打造“水清、河畅、岸净、景美”的生态画卷。该工程年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沿线文旅收入超1000万元。

林下经济转化:陈溪乡太平山村种植黄精1200亩,开发黄精酒、面膜等深加工产品,形成“种养+加工+研学”全产业链,带动300户农户年均增收8万元。

生态治理创新:建立“林长制+生态警务”联动体系,设立林业碳汇生态司法修复基地、野生鸟类保护基地,实现“发现—查处—修复—宣传”闭环管理。

二、产业格局:以“四链协同”构建价值闭环

(一)竹笋产业链:从“土特产”到“国潮IP”的跃升

科技赋能:依托浙江省农科院技术合作,推广数字化竹林管理、智能烘干技术,打造“上虞竹笋”地理标志品牌。开发竹纤维新材料、可降解竹制包装,建设全国首个竹产业碳中和示范区,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文旅融合:建设“竹乡兰苑”共富工坊,推出“春笋采摘节”“竹编非遗体验”等IP活动,联动“半山伴山”高端民宿群,形成“竹林瑜伽疗愈+星空露营”全季旅游矩阵,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二)中药材产业链:从“深山资源”到“黄金产业”的转型

跨域联动:以陈溪乡黄精共富工坊为蓝本,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黄精酒、石斛面膜等深加工产品,打造“百草园”中医药康养小镇,带动300户农户年均增收8万元。

数字赋能:建立中药材区块链溯源平台,通过AI预测市场供需,指导种植户调整结构,亩均收益提升至1.2万元。

(三)新科技产业链:从“制造基地”到“智造高地”的突破

硬科技引领:以杭州湾经开区为引擎,聚焦先进材料、智能装备产业,建设“微电子产业大脑”,推动高端装备向航空航天精密刀具领域延伸,实现亩均税收增长44.5%。

绿色转型:发展氢能应用、光伏农业,在丁宅乡建设“渔光互补”示范基地,年发电收益8000元/亩,创造就业岗位500个。

三、人才格局:以“三贤共育”激活内生动力

(一)乡贤反哺:构建“归雁经济”生态圈

成立“虞商共富基金”,吸引青莲食品、女儿红酒业等乡贤企业回归,主导“舜阳红心猕猴桃”品牌数字化升级,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推行“乡贤智库计划”,聘请上市企业高管担任乡村振兴顾问,结对孵化青年创业者项目超100个。

(二)农创客崛起:打造“数字新农人”

实施“新农人归巢行动”,提供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培育“菌菇姑娘”马婷佳等本土IP,通过直播带货带动1200户农户日均增收150元。

建立“长三角人才飞地”,在上海张江、杭州未来科技城设立工作站,柔性引进农业物联网专家30名,破解山区县技术瓶颈。

(三)工匠传承:激活“非遗基因”

设立“越窑青瓷非遗传承基地”,培育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名,开发“古法烧制体验+定制文创”产品,年培训手艺人500人次。

推行“工匠积分制”,将技艺创新、带徒授业纳入考核,积分可兑换景区经营权、创业孵化资源,激发传统技艺现代化创新。

四、管理格局:以“三制创新”筑牢共富基石

(一)“碳效领跑制”:绿色转型指挥棒

推广“工业碳效码3.0”,将企业碳排放与用地指标挂钩,优先支持竹循环经济、氢能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建立“生态GEP账户”,量化曹娥江湿地碳汇价值,探索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联动机制,年转化生态价值超5亿元。

(二)“共富单元制”:城乡融合新范式

深化“小县大城”改革,通过“金房券”政策引导2万农民向未来社区集聚,实现教育、医疗资源跨域共享,城镇化率提升至65%。

建设“孝德文化”“竹海茶韵”跨域风貌样板区,打造15分钟“孝德生活圈”“康养服务圈”。

(三)“数字治理制”:精准赋能新引擎

开发“上虞共富大脑”,整合农业、文旅数据,实现低收入农户帮扶、产业政策匹配智能化。例如,AI预测竹笋市场价格波动,指导农户调整采收节奏。

推广“未来农场”模式,在茶园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全覆盖,亩均收益提升至8000元。

五、共富模式核心架构:“党群链+产教链+生态链”三位一体

党群共建链:以“孝德红盟”党建品牌为引领,构建“共富工坊-强村公司-农户持股”体系,年孵化工坊211家,形成竹编文创、黄精加工等特色集群,带动1.3万人就业。

产教融合链:联合浙江大学设立“田间实验室”,推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机制,攻克竹纤维提取、智能农机等“卡脖子”技术5项,专利收益反哺乡村。

生态转化链:创新“竹林碳汇质押融资”模式,发行全国首单“湿地修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低收入农户技能培训,实现生态资产金融化。

结语:以“曹娥江畔,孝德流芳”书写共富新篇

上虞共同富裕的实践,是一场“从虞舜故里到湾区新城”的价值觉醒——让每一片竹海跃动绿色的脉搏,让每一颗黄精凝聚协作的温度,让每一位上虞人在“此心安处是吾乡”中书写共富人生。正如上虞先贤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日上虞,正以“忧民”之心守护生态,以“乐民”之志反哺民生,在长三角的壮阔版图上,谱写着“人人尽展其才、万物美美与共”的盛世华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共富云

共富云

一起共同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