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0岁军阀王德庆病逝。临终前,他偷偷留给17岁小妾30万大洋,嘱咐小妾千万别声张。谁知,小妾转头就把钱全给了军阀的儿子:“有件事想求你。” 1915年深秋,衡阳街头。 15岁的王仪贞挑着布匹往集市走,一个不留神,撞上了行军队伍。 士兵举起枪。 "等等。" 说话的人叫王德庆,40岁,当地驻军首领。目光扫过少女那张脸,当即改变了主意。 王德庆这一眼,不是见色起意,倒像是瞅着了啥难得的东西。他让士兵收起枪,随口问了句“家里就你一个人干活?”王仪贞吓得脸发白,却硬着头皮答:“爹走得早,娘卧病在床,我不挑布卖,全家就得饿肚子。”这话没带半分哭腔,透着股韧劲,反倒让王德庆多了几分好感。 没过几天,王德庆托当地乡绅上门说媒,不是强抢,反倒给了王仪贞家一笔丰厚聘礼,直言“我娶她是当亲人待,不是当玩物”。王仪贞看着病床上的母亲,咬咬牙答应了——她知道,跟着这位驻军首领,至少能让母亲活下去。 婚后的王德庆,确实没食言。他从不让王仪贞伺候应酬,还请了先生教她读书写字。可王仪贞没闲着,她见军营里不少士兵受伤缺医少药,就主动学着熬药换药,甚至把王德庆给她的月钱,都拿去给伤兵买营养品。王德庆看在眼里,对这个小自己25岁的小妾,越发看重。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的北洋军压境衡阳。王德庆作为当地驻军首领,没半点含糊,当即率部响应蔡锷的号召,誓要抗击北洋军。打仗这事儿,王德庆从不含糊,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如北洋军,就不打正面硬拼,专挑夜袭、截粮道的活儿干。 有一回,北洋军囤粮在郴州城外的关帝庙,防守严密。王德庆半夜带着两百精兵,每人揣着一把短刀、一捆干草,借着夜色摸到庙外。他让士兵把干草堆在庙门两侧,点火后大喊“失火啦”,北洋军慌乱救火时,他带着人趁乱冲进去,不仅抢了粮食,还顺带缴了对方的武器,自己这边没折损几个人。这样的实战,王德庆打了不下十次,硬生生把北洋军挡在衡阳城外。 可常年征战让王德庆积劳成疾,到1917年开春,他就咳得直不起腰,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临终前,他把王仪贞叫到床前,从床底拖出一个木箱子,里面是30万大洋——那是他多年攒下的军饷结余。“这钱你拿着,别让任何人知道,往后找个好人家,好好过日子。”王德庆喘着气,眼神里满是不舍。 王仪贞抱着箱子,眼泪直流,却没点头。等王德庆咽气,家里乱作一团,他的儿子王继祖忙着处理后事,还要应对北洋军的残余势力,焦头烂额。王仪贞瞅准机会,抱着木箱子找到王继祖,把箱子一推:“这30万大洋,是爹留给我的,现在我全给你。” 王继祖愣住了,他一直觉得这个年轻的小妈是图家产来的,没想到她会主动交出巨款。“我只有一个请求,”王仪贞看着他,眼神坚定,“爹一辈子想护着衡阳百姓,想支持护国讨袁,你拿着这笔钱,继续把他的兵带好,别让北洋军祸害咱们家乡。” 王继祖看着眼前这个17岁的女子,又看着满箱的大洋,突然红了眼眶。他知道,这30万大洋,是父亲的心血,也是这个小妈对父亲的念想。后来,王继祖拿着这笔钱扩充兵力,继续抗击北洋军,硬是守住了王德庆打下的防线,衡阳百姓也没遭战火涂炭。 王仪贞没要一分钱,她送走了病愈的母亲,自己则留在了衡阳城外的尼姑庵,伴着青灯古佛过了一辈子。有人说她傻,放着30万大洋不要;也有人说她重情重义,懂王德庆的心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