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深圳深圳这地方,有意思。不是说它的高楼有多高,也不是说它的商场有多挤,是这城市骨子里的那股“不按理出牌”的劲儿,透着股让人琢磨的味道。从竹子林地铁站出来,左边是鳞次栉比的写字楼,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步履匆匆,像上了发条的钟;右边转个弯,就是园博园里曲径通幽的亭台楼阁,老头老太太摇着蒲扇遛鸟,闲话里掺着南腔北调。这反差,搁别的城市或许别扭,在深圳却显得顺理成章——就像它本身,既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又是藏着花花草草的园子。园博园里的福塔得爬一爬。九层的塔,不算高,却能把深圳的“混搭”看个明白。远处是福田CBD的摩天大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像一群傲气的现代侠客;近处是各个主题园区的亭台水榭,苏式园林的雅致、岭南庭院的精巧,甚至异国他乡的风情,挤在一块儿却不显得杂乱。有人说这是“拼凑”,我倒觉得是“兼容”。深圳本就是个没有“土著”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聚在这儿,就像园博园里的各地园区,不排斥、不较劲,反倒凑出了一种独特的和谐。往红树林的方向走,画风又变了。没有了写字楼的压迫感,只有海风带着湿地的湿润扑面而来。红树林长得不算张扬,低矮的树干扎在滩涂里,默默守护着一片生态。候鸟在水面低空盘旋,全然不顾不远处就是车水马龙的滨河大道。这场景让人想起深圳的来路——四十年前,这儿还是小渔村,渔民们靠海吃海,日子过得简单;四十年后,高楼盖到了海边,却没忘了给自然留一块地盘。不像有些地方,一发展就恨不得把山水都铲平,深圳懂得“让一步”,这让它多了几分温润,少了些浮躁。晚上去欢乐海岸转了转,才算见识了深圳的“烟火气”。海鲜大排档的吆喝声、水秀表演的音乐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块儿,热热闹闹却不烦人。有人举着烤鱿鱼边走边吃,有人坐在湖边慢悠悠喝茶,穿着T恤短裤的创业者和西装革履的老板擦肩而过,点头示意的样子,仿佛在说“大家都是讨生活,都不容易”。深圳的包容,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你穿拖鞋逛商场没人侧目,是你操着方言问路有人耐心应答,是无论你来自哪里、做什么工作,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这话我不认同。文化不一定是古寺藏经、名人故居,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气质。深圳的文化,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坦荡,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务实,是明明是现代化都市,却能在园博园里藏着古意、在红树林边守着自然的通透。它不恋旧,不排外,像一张白纸,任由每个来这儿的人挥洒笔墨,最后凑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读深圳,不用抱着书本查历史,也不用跟着导游听传说。你就随便找个地铁站出来,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写字楼与老街并存、快节奏与慢生活交织的画面,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却说着同样“奋斗”语言的人们,就是深圳最真实的注解。这城市,年轻,却不肤浅;务实,却不功利。读一遍,品出的是烟火气;再读一遍,读出的是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