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不见,执法到场,真相藏在空锅里 事情发生在佛山南海区九江镇,时间是2025年10月30号到31号,有人反映某家店铺的食材不太对劲,味道有点奇怪,吃起来让人不放心,相关部门知道后马上派人去检查,处理速度很快,态度也很认真。 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后,发现厨房里的锅还是热的、灶台也开着火,但整个后厨找不到任何食材,老板解释说是刚刚用完,正在准备进货补上,而举报人坚持说前天亲眼看到过发霉的肉和已经过期的调料,现在缺少直接证据,事情变得难以查清。 我琢磨着这件事有点意思,不是商家耍滑头,也不是执法人员偷懒,是监管机制正好碰上空档期,举报人看到的是之前的事,执法人员只能查眼前的情况,中间那段空白没人能补上,就像你拍视频去抓小偷,结果小偷已经溜走,镜头里只剩下一个空房间。 有人问能否安装监控,当然可以安装监控,但监控无法回放过去的画面,更麻烦的是部分店铺一天更换好几批食材,早上采购的晚上就消耗完毕,等到监管部门来检查时,这些食材早已没有踪迹,这种问题不是技术原因造成的,而是流程设计上存在漏洞。 我还注意到,这次执法人员在现场没有开出罚单,也没有直接查封店铺,他们只是做了记录,要求店家配合后续调查,这说明官方也明白,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随意采取行动,但公众看到的却是执法人员到场后没有任何实质举措,心里自然会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对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有意思的是,举报人后来又补充说,之前看到的只是“疑似”问题食材,不是确定证据,这就让事情变得更难处理,法律看重确凿证据,但老百姓更相信自己的感觉,人们觉得情况不对,即使没有拍到照片,也认为应该有人来管,这种基于感觉的判断和按程序办事的冲突,在基层工作中经常出现。 我也去过那种小店,后厨门一关,外面的人根本不清楚里面在做什么,老板怎么说顾客就只能怎么信,现在举报方式多了大家愿意说出来,但配套的调查方法没有跟上,举报只是开始,后续怎样查清楚、怎样保留证据才是关键。 有朋友提出让餐饮店直播后厨,实现透明管理,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推行起来成本太高,隐私问题也不好处理,小本经营的店家根本承受不住,而且直播画面可以剪辑修改,可能还不如现场检查来得可靠。 我倒是觉得,与其用那些花哨的科技手段,不如把过程留痕做得扎实点,比如每次进货必须拍照上传到系统,每次清理过期品都要留下记录和签字,这样即使食材已经没了,也能倒推出它们的来源和使用时间。 执法部门不能只靠突击检查,应该给餐饮店建立动态档案,记录投诉多的店铺和常出问题的食材类型,提前做好监控工作,在问题发生前就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这才算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举报的人在等待处理结果,商家在等待明确答复,执法人员也需要继续调查,空锅里可能没有食物,但锅底或许留着油渍、贴着标签或者残留着其他痕迹,只要仔细查找,总能发现一些线索,重要的是避免让"查无实据"变成"没有下文"。 群众的眼睛确实雪亮,但仅仅依靠眼睛还不够,需要制度来提供保障,否则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人们依然会质疑调查人员到场后为何没有发现问题。
食材不见,执法到场,真相藏在空锅里 事情发生在佛山南海区九江镇,时间是2025
能工智人
2025-11-02 08:54:21
0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