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完不到24小时,中企对荷兰打响反击,开出一个供货硬条件中美吉隆坡会谈刚一公

一起聊聊全球事 2025-11-01 17:54:52

中美谈完不到24小时,中企对荷兰打响反击,开出一个供货硬条件

中美吉隆坡会谈刚一公布成果,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风向便出现了微妙变化,不到24小时中国企业便果断出手,以极为坚决的态度对荷兰亮明立场,意在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产业主导权。

这场迅速升级的中荷博弈,不仅映射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残酷现实,也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规则博弈中日益成熟和强硬的新面貌。

此次中美会谈最受外界关注的成果之一,就是双方同意暂停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一年,包括美国9月颁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

这项规则针对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试图通过“穿透”股权结构,切断中国企业对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供应链。

闻泰科技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旗下安世半导体首当其冲,成为美方出口管制的重点对象。

美国政策刚一出台,荷兰政府便积极响应,对闻泰科技展开配合行动,荷兰不仅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当地的全部资产,还强行更换了中方CEO,任命外籍高管掌控公司核心决策权。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对中国企业主权和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直接引发了中荷之间的激烈对峙。

荷兰方面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为自身辩护,否认配合美国施压,然而中方没有陷入无谓的口水仗,而是以实际行动作出回应——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部分关键产品对外出口。

这一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了荷兰的软肋,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在欧洲生产的芯片有80%需要送往中国完成封装和测试,中国一旦切断供应链,安世半导体将陷入停摆,荷兰和整个欧洲的芯片产业也将遭遇重创。

局势骤变之下,荷兰经济大臣不得不低声下气致电中方,表示愿意协商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然而荷兰在实际行动上依然试图蒙混过关,既不愿正视错误,也不肯实质让步。

或许他们还幻想着继续依赖美国的庇护,硬扛到底,然而令荷兰始料未及的是,仅仅两天后,中美就在吉隆坡达成共识:美方暂停“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则同步暂停10月9日发布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种“互让”带来的新局面,显然让荷兰的算盘落空。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企业没有选择被动等待,10月30日,闻泰科技果断反击,明确提出恢复安世半导体对中国供货的前提条件:必须恢复中方CEO的职位。

这一要求直指荷兰此前操作的核心问题,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关键产业节点上重新掌握了主动权,闻泰科技的强硬表态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坚决维护,更是中国企业整体利益和底线的有力宣示。

这一回击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博弈中逐步形成的成熟策略,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盟友的联手施压,中国企业没有盲目对抗,也没有被动妥协,而是在坚持对话的同时,牢牢守住核心利益,积极整合国内产能,加快自主技术研发步伐。

正是这种“谈而不跪、抗而有备”的策略,让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荷兰的困境正是各方深层矛盾的缩影,一方面荷兰希望借助美国技术优势巩固自身地位,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支撑。

原本寄望在大国博弈中渔利,最终却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自主创新步伐从未停歇,以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碳化硅芯片为例,已成功应用于高铁和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国内多条芯片生产线产能持续提升。

这些突破不仅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博弈中提供了坚实后盾,也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与日俱增。

闻泰科技的强硬立场,向世界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企业欢迎公平竞争,但绝不接受强权主导的掠夺性打压;愿意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但核心环节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这场围绕半导体产业主导权的较量中,中国企业的反击不仅是对当前合作主导权的争夺,更是为未来全球产业格局的主动权积蓄力量。

国家的强大,是企业最坚实的后盾,中美会谈达成的共识,为中国企业争取外部空间创造了条件;国内不断突破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守住核心利益提供了底气。

这场博弈也让世界看清,全球化时代,靠强权打压和盟友抱团破坏产业链稳定,最终只会自食苦果,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熟与自信,正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一起聊聊全球事

一起聊聊全球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