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攒下230亩良田、3800吊钱,盖了一豪华宅子

史叔温情 2025-11-01 17:11:30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攒下230亩良田、3800吊钱,盖了一豪华宅子。没想到,49岁的他穿着破烂衣服,挨家挨户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帮你干活!”可村民却将他赶出门:“去去去!哪有这好事!”   这个乞丐,名叫武训,原名武七。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手里端着个豁了口的碗,可谁也不知道,他怀里揣着足以买下半个村子的地契,整整230亩良田,还有3800吊钱。   “武七又来了!”村里的孩子一见他便四处躲藏。在乡亲们眼中,这个整日唱着自编歌谣、趴在地上学狗爬的乞丐,脑子不太正常。   “爬梯,爬梯,好人老武七。办个义学,养养穷人孩。”他总是边爬边唱,任由孩子们往他身上扔土块。可当土块砸得重了,他也只是拍拍身上的灰,继续走向下一家。   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要把讨来的好饭好菜卖掉,自己却吃发霉的窝头;没人明白他为什么要把辛苦挣来的工钱全部存起来,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就像没人理解他一个乞丐居然想办义学,让穷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可他还是坚持攒钱:早上,他挨家挨户乞讨;中午,他支起摊子帮人缠线;傍晚,他四处捡拾破布烂麻,搓成绳卖掉。农忙时,他给富户扛活,专挑最脏最累的活儿干,只因工钱会多几文。   “吃蝎子,吃蝎子,修个义学我的事。”他甚至当众吞下蝎子、蛇虫,引得围观者纷纷扔来铜钱。有人出钱看他刀破头,他就真的用刀拍打额头,直到鲜血直流。   最让人心酸的是,他甚至把自己的尊严也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有人出钱让他当驴骑,他竟真的趴在地上,让人牵着满街爬。   “丢人现眼!”乡绅们对此嗤之以鼻。武训却认真地说:“我不丢人,穷人念不起书才丢人。”   就这样,一文一文地攒,一年一年地积,二十八年的风餐露宿,这个被所有人嘲笑的乞丐,竟然真的攒下了足以办学的巨款。   1888年的春天,当武训拿出全部积蓄,在柳林镇建起第一所义学时,整个山东都震惊了。   红砖青瓦的“崇贤义塾”矗立在曾经嘲笑过他的土地上。他亲自到全县最好的先生家门前,一跪就是一天:“杨举人,求您来教书,穷孩子们不能没有先生啊!”   他又像文章开头那样,挨家挨户去请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来吧,来读书吧,分文不收!”   终于等到了开学那天,五十岁的武训站在校门外,看着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哭了。他挨个给先生们磕头,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开,继续他的乞讨生涯。   此后的八年里,他又办起了两所义学。1896年,这个创办了三所学校的乞丐,在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中安然离世。出殡那天,自发送行的人排了十里长路。   为什么一个乞丐要倾尽一生办义学?这要从武训二十岁那年说起。他在富户家扛活三年,期满结算工钱时,东家拿出假账本,欺负他不识字,反说他欠钱。他跟对方理论,结果反遭毒打,被扔出门外。从那以后,他就对自己说:“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我要办义学,让穷孩子都能读书!”   武训的故事没有随着他的离世而结束,他去世后,清政府为他立传颂扬,光绪皇帝赐他“乐善好施”牌匾。民国时期,他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1950年,电影《武训传》引发全国讨论。   那个被无数人嘲笑为“疯子”的乞丐,其实比谁都清醒,他深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而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作为代价,为那些素不相识的孩子们铺就这条通往光明的路。   如今,在武训的家乡山东冠县,老人们还会讲起这个故事:“从前啊,有个叫花子,他要饭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穷孩子都能上学……”   信源:《清史稿》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