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运已到?13年前临危受命的金正恩,如何带领朝鲜成功破局? 2011年冬天,朝鲜政坛突如其来地变天。金正日突发心脏病去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半封闭、经济困顿的国家,还有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接班人金正恩。 那时候,外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朝鲜要变天了。可谁能想到,13年过去,这个曾被视为“临时工”的领导人,不但稳住了江山,还带着朝鲜在国际博弈中杀出一条血路。 金正恩的上位,并不只是“子承父位”那么简单。金正日去世前,朝鲜内部其实已经暗流涌动,派系斗争激烈。 金正恩在接班前接受了密集的政治和危机管理培训,这让他在关键时刻迅速掌控局势。 2012年,金正恩刚接班不久,他就拿军队开刀。“清洗”前总参谋长李英浩,随即大规模改组军队高层,直接把军权握在自己手里。而后又对“二号人物”金元弘动手,朝鲜的权力结构几乎被洗牌。 除了“硬的”,金正恩也懂得“软的”怎么来。2016年劳动党七大上,他把自己的人马放进领导核心。 玄松月的上位就是典型例子,她不仅是金正恩的亲信,还是文化宣传的一把好手。在她的操盘下,金正恩的公众形象开始“软化”,从冷面领袖变成有亲和力的“人民的领导人”。 金正恩明白,仅靠武力维稳是走不远的,老百姓得有饭吃,国家得有发展。所以他开始动经济的脑筋。 从2012年起,平壤的一些百货公司悄悄变了味,进口商品开始上架,价格也更贴近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朝鲜也要试着“动一动”。 金正恩推出“圃田担当制”,让农民超产的部分可以自己留着卖。这一改,小农户的积极性上来了。 接着所谓的“5月措施”更是迈出了一小步:部分企业被允许自主经营,虽然官方从未承认是“改革”,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套做法很像当年中国的“承包制”。 除了粮食和企业,金正恩还把脑筋动到了技术上。比如“春香”化妆品,原本是军工厂顺带生产的副产品,如今已经成了出口创汇的门面货。 更有意思的是,朝鲜还在发展IT外包产业,早在2019年就和中国的软件公司有了合作。虽然受到国际制裁限制,但这条路为朝鲜赚取了不少外汇。 不过,说到真正让世界对朝鲜“另眼相看”的,还得是金正恩的核导战略。2013年,朝鲜在咸镜北道进行了一次震撼性的核试验,威力比之前都高,国际原子能机构估算当量达6千到9千吨TNT。 试验一出,联合国立马加码制裁,但金正恩并没被吓住,而是越走越远。 2017年,朝鲜试射“火星-15”型导弹,射程直接覆盖到美国本土,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地区战略格局。 全世界都得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该怎么和一个拥有核武器、且不怕制裁的朝鲜打交道? 金正恩用导弹告诉外界,朝鲜不再是“被动挨打”的角色,而是一个必须被算进游戏规则的玩家。 在外交上,金正恩巩固俄朝关系,不仅仅和俄罗斯进行武器交易,朝鲜还从俄方获得了卫星导航技术支持。 这直接推动了朝鲜卫星发射计划,也为其导弹制导系统提供了技术升级。金正恩正试图用“科技换空间”,让朝鲜有更多发声的筹码。 当然,核武器不是万能钥匙,却是朝鲜打破孤立的“通行证”。美国、韩国、日本再如何不满,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朝鲜已经成为地区安全的“变量”。 这就是金正恩的策略,靠一手“高风险操作”,把本来边缘化的朝鲜,重新推回到国际博弈的舞台中央。 但朝鲜的经济依然十分脆弱,国际制裁一天不解除,朝鲜的外贸、金融、技术都难以获得真正突破。 更别说人道问题,朝鲜的医疗物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金正恩通过“稳中有改”让朝鲜不再是“崩溃边缘”的国家,但他无法回避一个现实:一个拥核国家也得解决老百姓的吃穿用度,否则政权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金正恩在过去13年里,用强硬、灵活、冒险的手段,为朝鲜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 朝鲜的国运是否已到?答案还远未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金正恩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靠一套并不完美但有效的组合拳,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边缘处找突破。 未来如何,就看这位领袖能不能继续在高压与平衡之间,踩稳每一步。 参考资料:[1]刘丽莉.金正恩执政后朝鲜经济政策调整及前景[J].东北亚学刊,2024(4):120-140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