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民党主席郑丽文谈台湾统一问题时表明,统一有两个条件:第一,要和平。第二,要台湾人“乐见”。 首先得说,这里的“乐见”可不是摆在那儿等着达成的固定目标,它更像是个结果——得靠“和平能带来啥好处”“台湾当下的政治难题咋破”“两岸人能不能真正融到一块儿”这三个变量凑在一起,慢慢算出来。 要是光说“乐见”却没实在的东西,那就是空话。 想让台湾民众“乐见”统一,最直接的就是让大家摸到和平的好处。和平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台湾每个月能往大陆卖151.93亿美元的货,是台湾资讯通信产品对大陆出口能涨近八成—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没了和平根本就保不住。 而且这种好处得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才管用,比如台农汪育森在福建福清种的400亩芭乐园,靠大陆市场能有好收成;台青郑麒峻用手机APP就能搞定社保,不用再跑断腿。 还有节假日“小三通”挤满了人,客运量比之前多了快两倍;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办台胞证连工本费都免了,忘带证件还能用电子临时通行证登机——这些时候,“和平”就从新闻里的词,变成了大家生活里能摸到的方便。 可光有好处还不够,这道方程式里藏着个挺棘手的“减分项”,就是台湾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问题和认同上的麻烦。 郑丽文说“需要2300万台湾人同意”,表面看是尊重民意,实际上更像是她面对选举压力的无奈——毕竟国民党内部这么多年一直在“不统不独”里摇摆,连自己人都没形成共识,怎么去凝聚更多人的想法? 更难的是,这么多年“去中国化”教育,在年轻人心里划了道沟,不是靠短期给点经济好处就能填平的。 再加上有些人总担心台湾会变成“像乌克兰那样的战场”,心里始终悬着块石头,这些因素都拖着“乐见”的脚步,让大家没法轻易放下顾虑。 要解开这个结,光靠给经济好处还不够,得在更深的地方下功夫——让两岸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真正融到一块儿,让台湾民众找到“自己人”的感觉。 这已经不是“给好处”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大家能在大陆扎根。比如福建请了973名台胞当基层治理助理员,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慢慢融入当地生活;厦门“和家园”调委会帮台湾的林女士解决租房纠纷,让她感受到大陆的制度能给她安全感。 有时候情感上的连接比利益更牢固,就像东山关帝庙是近千座台湾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每年的香火维系着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两岸大学生在闽南文化体验营里一起做手工艺、聊习俗,慢慢建立起超越政治的友谊。 郑丽文最近的人事任命也能看出点苗头,她启用了曾去拜谒中山陵的李乾龙,还重用主张“复兴中华”的季麟连,加上她自己说希望台湾人能“自豪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些其实都是在呼应“身份融合”的需求。 虽然这个变量起效慢,可一旦慢慢成长起来,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乐见”方程式的走向。 说到底,郑丽文提的两个统一条件,其实揭露出两岸统一是场多维度的博弈——既要让大家看到和平带来的实在好处,又要想办法破解台湾内部的政治和认同难题,最终还得靠文化和身份上的深度融合,才能让“乐见”从想法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