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广东地质力量点燃绿美“硒”望

地处南海之滨的阳江市阳西县,是广东天然富硒产业明珠。截至目前,阳西县已有新墟镇东水村7416亩地块和塘口镇1530亩地块两块“国字号”天然富硒地块。这背后,离不开广东地质力量的强大助力。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广东省地质局出台《地质支撑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县域需求,组织地质专家下沉服务,加速推动富硒富锌等特色土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多措并举支持阳江市阳西县新墟镇与塘口镇打造富硒产业品牌,为“百千万工程”建设贡献地质力量。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东省地质局坚持“强作风、督改革、促发展”,结合地质系统行业特色、野外工作特点,深化对19个局属单位的“作风体检”,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地质资源调查带来新“硒”望

技术人员介绍,人体主要通过食物间接获取硒,而土壤则是食物硒的重要来源。土壤中硒含量为0.4mg/kg至3.0mg/kg,则为富硒土壤。早在2015年,省地调院在开展全省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时就发现,阳西县土地硒元素含量丰富,共有富硒土地541.8平方公里。得知这一调查成果后,阳西县委、县政府、阳西县农业农村局立即邀请广东省地质局对当地开展农业专项地质调查研究。

阳西县农业农村局植保与土肥环保站站长陈明宇介绍,经过高精度调查,塘口镇和新墟镇分别圈出了富硒土地9.33平方千米和4.94平方千米。经认定,塘口镇下垌村土壤硒平均含量高达0.77mg/kg,是富硒土壤标准含量的1.925倍;新墟镇东水村土壤硒平均含量高达0.96mg/kg,为第四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的富硒地块中含量最高的。

“硒资源”转化为“硒产业”“硒品牌”

丰富的资源带来了希望。2020年12月,由省地调院牵头,广东省地质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40余家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的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成立。联合体先后制定了《广东富硒土壤》《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等5项团体标准及管理办法,促进广东富硒产业破局发展。

阳西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叶永周表示:“阳西的天然富硒产业在塘口镇启动,当时是省地调院的服务队带着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主动过来宣讲的。省地调院组建的富硒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多次主动为我们的富硒金字招牌助力赋能。”

在塘口镇的富硒科普展馆,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作物模型、种子及加工成品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近年来,在广东省地质局的规划推动下,塘口镇充分利用富硒资源禀赋,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富硒产业,打响了‘富硒+’品牌。”阳西县塘口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何贻聪介绍,截至目前,塘口镇打造了1.2万余亩富硒产业种植基地、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广东地质人与塘口镇携手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2023年以来全镇电商累计销售额超4800万元。

“富硒+文旅”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同样因硒蝶变的还有新墟镇东水村。广东省地质局的帮扶团队进驻以来,这里的茶产业迎来了全面升级。

“省地质局的高级工程师张高强和他的团队为我们宣讲天然富硒产业概念,并帮助取样化验土壤、水源、岩石和茶叶,评估硒含量和环境质量,并成功帮助当地申报了国家级富硒土地认定1处,也为我们创建东水山3A旅游景区提供了大量指导建议。”阳西县东水茶业有限公司茶场场长李孔强说,目前,东水山茶被评为“广东十大名茶”,东水山茶基地获“广东生态茶园”称号。

不仅如此,广东地质人正积极推动东水村国家级“地质文化村”建设、“天然硒品”“绿色土地”认定与标识、温泉和矿泉勘查等工作,今年还有望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观测点引入。

阳西县新墟镇人大主席刘德海表示,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负责人多次来到阳西进行交流座谈,对打造天然富硒茶品牌、推动天然富硒茶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目前,新墟镇正按计划加快打造东水山森林旅游示范带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富硒+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擦亮阳西“中国长寿之乡”金色招牌。

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责任担当

广东地质人的脚步并未停歇。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地质局坚持强作风、促发展,全局共实施省地质勘查与城市地质专项地质类项目97个,全力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全省1:5万矿产地质调查攻坚行动;同时,起草《天然硒品认定与标识》团体标准,全力支撑兴宁黄槐、中山南朗、饶平县打造天然富硒特色产业,协助中山市、封开县认定天然富硒地块面积26689.1亩。

与此同时,省地质局始终将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担当。今年3月入汛以来,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省地质局已启动“地灾防治·强基提质”行动,联合省自然资源厅推进新组建地勘单位与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截至7月,全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网络已覆盖全省19个市、108个县(市、区),477名驻点技术专家的联系方式已在局网站公开。“地质工程师驻镇包村”试点在“龙舟水”期间正式铺开,成为基层防灾的“定心丸”。

文|记者严锦程

图|记者曾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