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作为身体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散步作为一种轻松易行的锻炼方式,被很多人视为保护血管的一种简单方法。
那么,散步到底对血管有没有好处呢?除了散步,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血管呢?
多散步真的对血管好吗?多少步才健康呢?
走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被美国心脏协会视为提升健康的安全而简便的方法。
散步不仅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从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更重要的是,散步的强度相对较低,适合各个年龄层和体能状态的人群。
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多项涉及大约23万人的研究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且进行了长达7.1年的随访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每天至少步行3967步能够显著降低总死亡风险;每天步行2337步则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这意味着,即使每天只步行大约2400步,也能为个人健康带来明显好处。
对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步行6000至10000步,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可以下降42%;而对于60岁以下的人群,每天步行7000至13000步,相关风险可以下降至49%。
这项研究还表明,步行数量的增加与心血管健康的好处成正比,即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7%,每增加1000步,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5%。
这种正相关性没有上限,适用于所有性别和年龄组,显示了规律散步对于保持和提升心血管健康的巨大潜力。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已经患有骨关节疾病的人来说,过度的步行可能会加剧症状。
血液浓稠时,身体或会发出这5个信号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性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长期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和吸烟等,可以导致血液内的红细胞和血浆蛋白异常增加,引起血液粘稠度上升。
这种情况下,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梗或脑梗。
当血液变得浓稠时,身体可能会发出下面这5个信号,提示我们需要警惕:
1、早起头晕,晚上精神
许多人在早上醒来后会感到头晕脑胀,这种状态通常持续到吃完早餐后逐渐缓解。
而在晚饭后,这些人的精神状态通常较好,部分人可能还会出现入睡困难的问题,这种症状组合提醒我们,血液浓稠可能正在影响大脑的供血。
2、午饭后犯困
高粘度血液的人在午饭后没有午休时,可能会感到极度疲惫和嗜睡。
这是由于饭后血液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而血液粘稠的人脑部供血可能不足,导致疲劳感加重。
3、嘴唇发紫
血液黏稠会导致身体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嘴唇发紫是其中的一个明显信号,这类人在进行轻微体力活动后,可能会迅速感到气短。
4、阵发性视力模糊
这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由于血液粘稠影响到眼部血管的供血,可能会导致视神经暂时性缺血缺氧,表现为视物时偶尔模糊。
5、蹲下呼吸不畅
蹲下时,高粘度血液的人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不畅,进而引起呼吸困难或感觉憋气
想要血管好,做好这5件事或比运动好
血管健康是维持整体健康的关键,专家指出,人体内的血管总长度大约为10万公里,负责将血液、氧气和营养输送至身体的各个部位。
尤其是对于年过45岁的人群,更应该关注血管健康,以预防血管的过早老化。
为了保持血管健康,做好下面这5件事,可能比单纯的运动更为有效:
1、戒烟以及避免二手烟
吸烟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反复收缩,从而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2、定时站起来活动
长时间的久坐会减缓血液循环速度,建议每隔半小时起身活动,以促进血液流动和减少血液粘稠。
3、按时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持续的疲劳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过度的劳累可能会导致心肌耗氧增加,加剧血管狭窄引发的问题。
4、均衡的饮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表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及全谷物。
5、定期体检,控制三高
定期检查血脂、血压和血糖,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并且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问题。
散步确实对血管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想全面保护血管,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血管的健康与年轻态,享受更加美好和充实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