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一个干货满满的时代!

辇辇 4天前 阅读数 77 #推荐

直到如今,每谈及多种思潮自由发展、碰撞出火花,必然会提及的一个词,就是“百家争鸣”,而“百家争鸣”一词,正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乱得一塌糊涂,但前后五百多年,却产生了中华95%,甚至以上的思想成果。此后的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好像中国人都是在吃春秋战国人的思想红利。

其实,春秋战国,不止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还有别的干货。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在哪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春秋战国贯穿于东周,但却不等同于东周。实际上,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随着末代周王周赧王向打上门来的秦军投降,就宣告结束了,而战国时代应该是终结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21年。所以,春秋战国,应该是指从西周灭亡,到秦统一天下之间的这段时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和“战国”两个称谓,最初都来自于书名: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与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之所以要借用这两部书的名字,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历史时期与这两部史书所记载的时间段大致相同,但并不一致。

不要拘泥于这两个名字,那仅仅是代号而已。春秋与战国,之所以被区别开来,主要是因为各路诸侯对周天子的态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说礼乐,是周天子享用的;征伐,也是周天子的特权。春秋,虽然各路诸侯已是各行其是,但大国之间势均力敌,谁也灭不掉谁,就只能在名义上还承认周天子,偶尔再借用一下天子名义,理直气壮地欺负人;战国,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大国实力大增,能动手就不吵吵,分分钟就想灭掉他国,根本没人再鸟周天子。

那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界线在哪呢?

这个分界线,其实就是战国开始的时间。而关于战国开始的时间,历来说法众多。这都怪秦始皇,焚书一时爽,史料都进了火葬场。司马迁根据秦史书《秦记》的记载,以公元前476年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另一位也姓司马的史学家司马光,根据不鸟周天子的标志性事件——三家分晋的发生时间,以公元前403年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末年,中原大国晋国,一直被公卿把持权力,晋国公形同虚设。多年来,十余家公卿不断混战,就剩下了韩赵魏三家。势力彻底巩固后,韩赵魏三家就干脆瓜分了晋国,让晋侯一边凉快去了。各自成国多年后,韩赵魏三家才想起来,貌似成为诸侯需要周天子分封。于是,在公元前403年,三国遣使请求周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对于既成事实,周威烈王有意见也没用,只能表示认可。

我们都知道,在周代,诸侯身份来自于周天子的分封,而周天子分封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周天子的亲戚,典型的就是周公,被封在鲁国;二是有功劳,典型的就是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国。韩赵魏三家,不但一条不占,还谋反篡位、犯了法,但却因为凭实力跑马圈地,干废了领导,就一样做了诸侯。这用事实说明了,周天子已经成了多余的摆设。

可以想象,各路诸侯从偶尔对周天子表演一下尊敬,到根本就不鸟周天子,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但在没有确切记载的前提下,我认为似乎以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更有说服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站司马光。

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探讨!

春秋的信义和战国的狡诈,都决定于生产力水平

春秋末年,孔夫子就总是感叹礼崩乐坏,其实就是大家都不听周天子的了,道德败坏了。幸亏老爷子没有活到合纵连横的时代,看到各路诸侯把周天子当球踢更得气坏了。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时的国君们与战国时的国王们比,还是讲点信义的。所以,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会“夜观《春秋》”,不夜观《战国策》。

春秋的信义与战国的狡诈,具体事例很多,我随便讲两个,让大家感受一下。

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一出大戏。公元前599年,为了让晋国不敢觊觎楚国的小弟郑国,楚庄王出兵攻打晋国的铁杆粉丝宋国。楚国势大,宋国根本不是个。宋国向大哥晋国求援,可大哥却不想发兵。在被围5个月后,宋国已濒临绝境。无奈之下,宋右师(当时的大官)华元夜入楚师,劫持了楚国大将公子侧,并将城中弹尽粮绝的情况坦诚相告。华元的真诚,感动了公子侧,也感动了楚庄王。他们没有趁宋国陷入困境之际,接着打,而是将楚军军粮殆尽的情况据实告之。最后,双方因真诚惺惺相惜,达成一致:楚军退师三十里,宋国拜楚国当大哥。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的一出大戏。到战国中后期,常就是几国合纵,共同对付秦国。秦惠文王当政时,为了破坏齐楚联盟,曾派张仪去楚国游说。张仪跟楚怀王说,如果楚国不跟齐国同盟,那么秦国将归还从楚国夺取的600里商於之地。战国时期,打仗目的无非就是扩充领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土地,楚怀王当然同意,就派使臣随张仪回秦国交割。到了秦国后,张仪就装病不上朝。使臣找秦惠文王要地,秦惠文王表示楚国需要证明已经跟齐国断交。为了证明给秦国看,楚怀王派人到齐国,大骂了齐闵王。齐闵王一气之下,就决定与秦国结盟,共同对付楚国。秦齐结盟后,张仪康复上班了。楚国使臣自然跟他要地,可他却说,答应楚王的不是商於之地600里,而是他自己的封地6里。于是,楚怀王就成了战国时代的国际笑料。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战国时期,计谋与权谋的横行。

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战国人似乎不如春秋人那么讲究,但这事还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考量。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各国都不是特别富裕,没有那么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打仗都是点到为止,服了就行,不能为了打仗就不吃饭;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及军事领域,人力、物力极大丰富,可以打个你死我活,可以实现攻城略地的梦想。

所以,春秋的信义与战国的狡诈其实都是表象,而造成这种表象的深层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百家争鸣与世袭下课

战国时代,各国为了开疆拓土,就都致力于富国强兵,而想要富国强兵,就要招揽人才。这在客观上,就推动了士人阶层的崛起。

商周时代,官职都是世袭的,血统决定地位。但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代的国君们已不满足于有“高贵”血统的官员,更需要有高超能力的助手。于是,士人,这个有文化、有能力的群体就迅速崛起了,并在战国争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入楚楚重,出齐齐伤,为赵赵完,衅魏魏伤”。孙膑、吴起、苏秦、张仪、范雎、李斯、尉缭……都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

为了能出将拜相、彪炳史册,士人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研究天下大势、强国之道以及事物发展规律。在你死我活的大形势下,国君们大多认为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利器,远比要求全国人民领会精神重要得多。于是,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各种思潮蓬勃发展,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多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无论哪个学派,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就是靠世袭占据高层、占尽好处的群体要下课,凭才能取得功勋、分割利益的群体要上台。于是,改革的浪潮席卷天下,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当然,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始皇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改革风起云涌、思想自由表达,以任用贤能取代世袭,还孕育了后面两千多年的大一统,从春秋到战国,是时代的进步,有满满的干货!

评论列表
  •   韩非再世  发布于 2025-05-12 17:36:06  回复该评论
    某非子已阅,目前他的情绪算是稳定了。昨晚他想不通为什么亮亮比自己受人崇拜?明明长得一模一样,是前世今生的关系,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我说可能是因为他的功绩不如亮亮的显赫,他当场就情绪崩溃了…刚刚他看了最后那张漫画觉得哭笑不得,他是长那样的吗?[哭着笑][哭着笑][哭着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辇辇

辇辇

有温度的文字,有见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