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亏当年李鸿章没有看上孙中山☕️1892年的香港,两位年轻医学毕业生怀揣着报国理想北上广州。他们手握香港西医书院的推荐信,期待面见直隶总督李鸿章谋求一官半职。☕️其中26岁的孙逸仙不会想到,这次失败的北上之旅,将悄然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这场渊源始于五年前一个意外的医疗事件。1887年冬,李鸿章舌生脓疮,御医们束手无策,甚至怀疑是绝症。危急关头,香港西医书院教务长孟生医生确诊为舌下脓肿,简单排脓后便药到病除。感激不已的李鸿章欣然接受书院邀请,担任名誉董事。☕️正是这层关系,使得书院在1892年向他推荐了两位最优秀的毕业生——21岁的江英华和26岁的孙中山。李鸿章答应给予“钦命五品军牌”,月俸五十银元,但要求他们进京候缺。☕️当两位年轻人在康德黎老师陪同下抵达广州,准备向两广总督申请进京通行证时,却被要求详细填写三代履历。这个看似寻常的官僚程序激怒了孙中山,他认为这是蓄意刁难,当即拂袖返回香港。☕️这次碰壁并未完全熄灭孙中山对体制内改革的期待。1894年1月,已在澳门行医两年的他决定再次尝试,直接致信李鸿章。☕️在精心撰写的信函中,他既展示了自己通晓西学的背景,更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理念,批评洋务运动只重船坚炮利是舍本逐末。☕️然而这封见解独到的信函石沉大海。在李鸿章看来,这个没有科举功名的年轻人所言尽是书生之见,不值一提。他不知道的是,这次轻蔑的拒绝,彻底掐灭了孙中山对清廷的最后一丝幻想。☕️从医治个人病痛的神奇西医,到医治国家沉疴的年轻医生;从舌疮痊愈的总督,到拒绝改革的官僚——历史的吊诡在这段往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李鸿章轻描淡写地将那封信搁置一旁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拒之门外的年轻人,将来会成为推翻他所效忠的王朝的关键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