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男子为儿子还清购车款后,又连着2年每月给儿子转账6000元,帮他还高额房贷,来缓解儿子的压力。然而一次失误,他将6000元错转到儿子买车的卖主那里,男子发现后,赶紧通过微信说明情况,并发送转账凭证,多次留言、拨打语音要求退款,对方始终不回复,男子无奈将他告上法庭,要求返还不当得利,法院判了! 厦门这起6000元转错账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它把数字时代的便利、风险、人心和法律,全都曝了个明明白白。 事情的主角是个普通老人老杨,一位已经退休的父亲,因为儿子房贷压力大,他从2023年开始,每月都会在15号前后给儿子转6000块,转了整整两年,从没错过。 2024年12月那天,他正因为感冒难受,脑袋昏昏沉沉地想着给儿子打钱,打开手机银行,他顺着以前的转账记录往下滑,本能地点开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大强。 这个名字他不会陌生,当年给儿子买车时,20万的车款就是一点点打给这个销售,对方当时做事爽快、收据准时给齐,让他觉得这人还算正派。 也因为这份熟悉,再加上身体状态不好,他根本没多确认,就点了“支付”,直到儿子打电话告诉他房贷没扣上,老杨才意识到问题大了。 他再打开手机一看,收款人果然是“大强”,当时他整个人都急得直冒冷汗,年纪大手又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人第一时间联系大强,把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还把转账截图发过去,希望对方能退回来,可消息发过去就像掉进黑洞,既不回,也不解释。 老杨连着几天发消息、打语音,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其实,大强不是没看到,而是装作没看到。 6000块这个金额不上不下,达不到刑事立案的标准,让他有了侥幸心理,以为这样拖着就算占到了便宜。 但他忽略了一点:民法典里“不当得利”写得清楚,收了不属于你的钱,你就必须还,老人被逼得没办法,只能选择起诉。 他把自己两年来每个月固定给儿子转账的记录都整理出来,还把当初买车时跟大强之间最后一笔往来,那张结清车款的收据,一起提交给法院。 老人生活节俭,一天吃饭不超过十块钱,衣服能穿就穿,可这些记录让法官看到的是一个父亲长期稳定资助儿子的清晰轨迹。 翔安法院在审理时注意到一个关键点:老杨的汇款,两年来时间固定、金额固定、人也固定。 这次的6000元和以往一模一样,只不过由于操作失误落在了大强的账户里,结合那张车款收据,法院很快就判断出:老人和大强之间不存在任何新的经济往来,这笔钱显然属于“错转”。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记录,反而证明了老人说的每一句话,数字时代的转账痕迹,成了最有力的证据。 最终法院判决,大强必须把6000元全部返还,还得把占用期间的利息一起付掉,这份判决书,帮老人把压在心里的那块石头彻底放了下来。 这件事说穿了,就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手机支付很方便,但再急也多看一眼收款人,别以为金额小就没人追责,法律的底线不会因为你贪心而改变。 数字时代一切都有记录,你做过什么,系统都能替你“留证”,这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诚信不能丢,不当得利终究要还,没人能靠“装没看见”逃得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