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在社交平台上披露了中国海军最新一次太平洋行动的细节,说是11日穿越大隅海峡的中国军舰阵容不小。 仁海级驱逐舰领头,后面还有江凯II级护卫舰和福池级补给舰,三艘舰艇配合着就这么开进了西太平洋。这下日本可不敢掉以轻心,马上派出了三艘船分别从横须贺和佐世保基地出动。 盯紧了中国海军的一举一动。看上去像是一次普通的例行穿越行动,但细细想想,背后的含义可比海峡的水深得多。 先说说这次的主角之一,中国的仁海级导弹驱逐舰。这可不是普通的驱逐舰,外形上跟中国之前的055型差不多,是目前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一类水面舰艇。 光是舰体就足够吓人,关键是它能发射的可不是一般的导弹,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全都能搞定。再加上能携带直升机,这种舰艇的任务边界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海上护航。 换句话说,它不仅能打还能看,还能控制信息流动,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这种舰艇简直就是水面上的多面手。 日本方面这次出动的舰艇虽然不如仁海级那么抢眼,但也不是吃素的。像是“夕雾”号护卫舰,虽然服役时间不算新,但在情报监视和反潜任务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大鹰”号导弹艇灵活小巧,适合近海快速反应;“淡路”号扫雷艇则说明日本这次不仅盯着大型舰艇的行动轨迹,也考虑到是否存在水下布雷或其他海上战术手段的可能性。 日本这套组合拳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标准化的战术配合,侧重点不是硬碰硬,而是全方位掌握对方动态。这次穿越的时间点也挺有意思的,刚好卡在福建舰正式入列之后几天。 福建舰作为中国的第三艘航母,一上场就是焦点。这艘航母的亮点不光是吨位大,更关键的是首次搭载了电磁弹射系统,这意味着中国航母终于可以搭载固定翼预警机了。 这类飞机在海上作战中的信息中枢作用不容小觑。日本对于福建舰的关注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福建舰的出现,使得中国海军在远洋作战的体系完整度上迈出了一大步。 过去大家都说中国航母打击群少了空中预警这一环,现在这环补上了,那么战略投送范围、作战指挥效率和空域监控能力都会有质的提升。 从这次穿越事件本身来看,其实在国际法上没有问题,大隅海峡是国际通道,中国军舰的行动是合法的。但问题是,合法并不等于让人放心。 对日本来说,中国军舰频繁在其周边海域出现,哪怕没有直接威胁,也会被视为战略压力。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穿越其实是在表明一种能力。 一种“我能来,而且我随时可以来”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军事上叫做存在感,在战略博弈中叫做威慑力。如果把这次事件拿来和南海的局势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 南海是中国的家门口,西太平洋则是中国走出去的起点。以前大家说中国海军“近岸强,远洋弱”,但最近这几年,从反海盗到远海训练。 再到战舰批量下水,中国海军的脚步是一点点往外拓的。而这次仁海级等舰艇开进太平洋不仅是一次训练,更是一次展示。展示的不只是舰艇的性能,更是整个海军体系的自信。 再说回来,日本的这种应对,其实也反映出一个现实,那就是东亚海域的安全格局正在变得比以往更复杂。中国的海军能力在增长,日本的警戒力度也在同步增加。 这种你来我往的局面,虽然表面上是“监视”与“应对”,但实质上是一场战略层面的博弈,谁能够保持常态化的存在,谁就能在区域安全话语权上占据更多主动。 很多人看到新闻会以为这就是一次普通的穿越,其实背后的信号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中国在通过一次次实际行动,验证自己的海军装备是否靠得住。 同时也在用这种行动告诉周边国家,中国的海军不是“看得见、打不远”的样子货,而是真正在具备远洋作战能力。而日本的反应,也说明他们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未来类似的穿越肯定还会有,而且可能走得更远,舰艇的种类也会更丰富。对中国来说,这是新阶段的开始,对日本来说,是战略心态的一次调整。 海上的故事看起来静悄悄,实则每一步都在翻涌风浪。

duyongkai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