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逝世,51岁的康熙为了再见她一面,竟两次下旨延迟入殓,后下令以嫔礼为其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嘘] 1705年,93岁的苏麻喇姑在紫禁城安详离世,正在塞外巡视的康熙帝得知消息后,特地推迟了入殓时间,连夜赶回京城送别,这位陪伴皇室近七十年的侍女,最终以嫔级礼仪下葬,灵柩被安置在孝庄文皇后陵寝旁。 苏麻喇姑本名苏茉儿,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草原,她自幼陪伴在布木布泰身边,当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少女时嫁给皇太极为妃,苏茉儿也随之进入盛京皇宫,从这时起,她开始使用“苏麻喇姑”这个满语名字。 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她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她参与了清初宫廷服饰制度的制定,将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巧妙融入宫廷冠服设计。 皇太极突然驾崩后,政局动荡,苏麻喇姑凭借其特殊身份,协助孝庄文皇后在各方势力间沟通协调,为顺治帝顺利登基提供了助力。 在顺治年间,她继续承担着传递信息、辅助教育的职责,康熙帝出生后不久感染天花,苏麻喇姑主动承担起照料之责,在她的精心看护下,年幼的皇子最终痊愈,这段经历让她成为康熙的启蒙老师,负责教导满文和书法,建立了超越主仆的情谊。 孝庄文皇后去世后,康熙将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按照清宫规矩,这本是嫔位以上妃嫔才有的资格,在她的教导下,胤祹成长为谦逊稳重的皇子,在后来激烈的储位之争中始终保持中立。 苏麻喇姑保持着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比如常年不以水沐浴,仅在年终用少量清水擦拭身体,这些习惯源自草原传统,在深宫中显得与众不同。 从蒙古草原到紫禁深宫,苏麻喇姑以其才能与品格,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赢得了超越身份的尊重,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理解清代宫廷生活提供了独特视角。 看了苏麻喇姑的故事,评论区都聊开了锅,网友们激烈的讨论。 “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从侍女到帝师,靠的是实打实的能力和人品。” “从蒙古草原到紫禁城,语言关那么难都闯过去了,还参与设计宫廷服饰,这学习能力放现在也是学霸级别。” “康熙两次下旨延迟入殓,这绝对是真感情,从小照顾生天花的皇子,这份恩情皇帝记了一辈子。” “原来顺治能登基,苏麻喇姑在中间起了这么大作用,不站队、可靠还能干,这样的人在哪都会受重用。” “让侍女抚养皇子,康熙这个决定太大胆了,但事实证明他没看错人,胤祹能在九子夺嫡中平安终老,说明苏麻喇姑教得好。” “一年只洗一次澡,这放在清朝后宫也是相当炸裂的。” “可能和她的草原出身有关,游牧民族确实有自己的一套卫生观念。” “她不爱吃药靠静养,这养生观念还挺超前,不过最佩服的是她能一直保持自己的习惯,在深宫里也没随波逐流。” “苏麻喇姑这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想问大家在现代社会,像苏麻喇姑这样凭借个人能力实现阶层跨越的例子,和古代相比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信息来源:《清史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