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日本用上了“不知死活”… 日本一直想用潜艇战打败中国,这既有日本自身武器局限性考虑,也是执行美国的战略构想。所以,日本长久以来一直大力发展反潜和潜艇,美国也是默认的。 但时局不一样了。如果日本现在仍想在西太平洋和中国开展广泛的潜艇战,并达到牵制及战胜的目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从冷战时期开始,海上自卫队就把反潜能力当作立军之本,潜艇数量虽不多,但更新换代频繁,隐蔽性能世界领先。 按理说,这种发展逻辑没有太大问题,毕竟日本是岛国,海洋是其生命线,潜艇这一类隐身武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其防御需求。 然而,日本潜艇发展并非单纯的技术议题,亦非简单的防卫诉求。实际上,它深深嵌入美日军事同盟的宏大架构之中,背后潜藏着更为复杂的战略考量。 这一点,从近年来日本频繁参与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反潜演习、共享水下监视系统、加快部署新型“苍龙”级潜艇等动作中就可见一斑。 美国的战略意图毋庸置疑。它希望通过扶持日本这种“准前沿国家”,在第一岛链内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钳制。 潜艇战正是其中关键一环。美国海军虽然拥有全球最强的核潜艇舰队,但在东亚复杂的水文环境中,美军并不可能每一寸海域都实现信息覆盖。 因此,借助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本土近海的反潜能力,既能分担压力,又能发挥“协同作战”效应。日本因此成为美国海上战略的延伸臂,潜艇自然成了这条臂膀的尖刀。 但事情的发展从来不会一成不变。中国海军这十年来的跃迁速度大大超出了西方的预期,尤其是在水下力量上的突破,已不再是“追赶者”的姿态。 根据中国国防部和权威军工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当前中国已经具备自主设计制造新一代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能力,水下静音技术、声呐系统、反潜导弹等核心领域均有质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南海、东海方向部署了完整的水下监听系统,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水下长城”,这对任何试图在中国近海搞潜艇突袭的行动,都是沉重的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若还妄图用冷战思维去操作潜艇战,无异于把自己送上战场还暗自窃喜。 特别是在西太平洋这种海洋态势高度敏感的区域,海底地形复杂、水文变化频繁,潜艇活动不仅需要极高的技术保障,更仰赖精准的战场态势感知。 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近年来投入巨大资源实现跨越的领域。日本的潜艇再怎么先进,也不可能在中国近海实现“无声潜入”,更遑论实施有效攻击或形成战略牵制。 央视之所以罕见地用上“不知死活”这个词,背后的意味并不简单。这不仅仅是对日本军事动作的批评,更是对其战略选择的提醒。 中国不是十年前的中国,西太平洋也不再是美国一手遮天的“后院”。如果日本在错误的战略路径上越走越远,最终只会是误己误人。 这种潜艇战思维在日本国内也并非没有争议。不少日本军事专家早已指出,潜艇战虽有其战略价值,但在面对中国这种拥有完整海空一体化作战体系的大国时,单靠潜艇战根本无法形成全局优势。 尤其是中国在反潜无人机、反潜直升机、远程反潜导弹等方面的布设已经形成系统化,任何潜艇在进入中国监控范围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暴露了战术主动权。 美国对此其实也不是没有认知。最近几年,美军的印太战略重心逐渐从“第一岛链封锁”转向“第二岛链支点”,说明它也意识到在中国近海搞事情的风险越来越高。 而日本似乎还沉浸在所谓“岛链封锁”的幻想中,这种错位感,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地方。 日本当然可以继续发展潜艇技术,也可以继续与美军合作演练,但前提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战略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如果一味执拗于过去那一套,以为凭借几艘潜艇就能在西太平洋翻出什么风浪,不仅是战术上的短视,更是战略上的失明。 海洋不是试验场,潜艇也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倚仗外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现在的西太平洋,早已不是冷战时期那个由美日主导话语权的海域。中国不仅有能力维护自身海洋权益,更有手段在必要时捍卫国家安全。 日本若继续抱着潜艇战的幻想不放,终究只会在现实的撞击下清醒过来。正如央视所言,这种行为,说到底,不过是“不知死活”。 时代已经变了。战略思维若不与时俱进,军事技术再先进,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日本若真想在未来的亚太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最该做的,不是继续深耕潜艇战这条老路,而是重新审视自身在区域安全中的角色。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