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国产化!11月13日,中国广核集团在2025,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

洞察观史 2025-11-14 11:46:07

100%国产化!11月13日,中国广核集团在2025,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上,发布新一代数字化仪控系统,该系统100%国产化,从芯片到软件完全自主研发。为核电站装上,自主可控的超级智慧“大脑”。 这个东西外号 “核电大脑”,最狠的是从头到脚没一点外来成分,芯片、软件全是自己造的。   可能有人不懂这 “大脑” 有多重要。核电站运行时,上万个设备的信号都得靠它处理,温度、压力、功率任何一个数据出问题,都可能引发大麻烦。   以前这玩意儿基本被国外垄断,咱们得花大价钱买,还得看人家脸色。   2010 年代有次特别憋屈,某核电站的进口仪控系统出了故障,要换个核心模块。国外厂家不光漫天要价,还说技术保密不能上门维修,得把设备运过去修。 一来一回折腾了两个多月,光停机损失就够惊人。那时候业内都调侃,咱们的核电站是 “身体是自己的,脑子是借的”。   这次中广核发布的新系统,算是彻底把 “借的脑子” 换成了 “自己的”。   中广核数科董事长孙永滨说得很明白,从硬件芯片到嵌入式软件、通信软件,全是自主研发的。   更牛的是它的性能,站内响应最快只要 50 毫秒,相当于眨一下眼的功夫就能处理完上万组数据,事件记录的精度能到 1 毫秒,这水平在全球都是顶尖的。   你想想,以前依赖进口时,系统升级得等国外厂商排期,维护费用按小时算,还得担心数据安全。现在自己的系统,想升级就升级,出问题随时能解决,这种踏实感可不是钱能买的。   这事儿不是突然爆发的,背后藏着十几年的功夫。2025 年 4 月的展会上,中广核就亮出了 “和睦系统”,那会儿已经能在 31 台核电机组上用了,算是打下了基础。   这次的新一代系统更进了一步,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都融了进去。设备有没有隐患,它能提前预警;出了故障,直接给操作员指解决方案,简直是给核电站配了个 “智能医生”。   不光中广核在发力,整个行业都在往上冲。2023 年 9 月,中核集团的 “龙鳍 ®” 系统已经用到了 “华龙一号” 上,这可是咱们核电出口的王牌装备。   现在中广核的新系统出来,等于给 “华龙一号” 又配了个更靠谱的 “大脑”,以后出口时再也不用担心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了。   中广核匠心独运,还推出“5T”融合技术。此技术宛如精巧纽带,将控制、信息、运行、仿真与人工智能紧密联结,形成强大合力。   简单说就是让核电站不光能自己跑,还能自己思考、自己优化。比如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各种极端情况,提前训练系统怎么应对,这安全性直接拉满了。   以前总有人说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核电仪控系统的突破狠狠打了这种说法的脸。   2018 年大亚湾核电站搞数字化改造时,光解决国外系统留下的兼容问题就啃了 5000 多个技术难题,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搞自主研发。现在回头看,正是当年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 100% 国产化。   国际上那些老牌核电国家现在估计挺羡慕。他们的系统要么还依赖第三方芯片,要么智能化程度跟不上,想彻底自主化又缺完整的产业链。   咱们不一样,从芯片设计到软件编写,从生产制造到后期维护,每个环节都能自己搞定,这就是最硬的底气。   有人可能觉得,核电离自己太远,这突破跟普通人没关系。其实不然,能源安全是所有发展的基础。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的 “大脑” 自主可控了,咱们的用电成本、能源供应稳定性才能更有保障。   以后夏天开空调不跳闸,冬天取暖不担心停电,这里面就有这 “智慧大脑” 的功劳。   这事儿给所有行业都提了个醒:核心技术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以前被卡脖子的领域不少,现在一个个都在突破。   从航天的 “北斗” 到核电的 “大脑”,道理都是一样的 —— 只要肯下苦功,攥紧自主创新的钥匙,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核电仪控系统的全面自主,看着是一个设备的突破,其实是中国高端制造实力的缩影。那些曾经被认为 “绕不开” 的技术壁垒,在持续的投入和钻研面前,终究会被一个个攻破。   这种自主可控的底气,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稳、更有力量。毕竟,自己的 “大脑”,才最懂自己的需求。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11-13 100%国产化!核电站“大脑”新一代数字化仪控系统发布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