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农民朱海清在地里干农活,村长气喘吁吁跑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个大官! 朱海清出生安徽北部农村,家里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1948年十七岁那年,解放战争正酣,他响应号召加入部队后勤担架队。淮海战役打响,战场上寒风刺骨,他每天背起担架,在战壕间奔波,专管运送伤员到后方医护点。 彼时的淮海战场,敌我兵力悬殊,物资补给异常艰难,担架队虽不直接参与战斗,却承担着维系战斗力的关键使命。朱海清所在的担架班共八人,每人要背着三十多斤的担架,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有时一天只能啃几口冻硬的窝头,渴了就捧一把路边的积雪。有一次,为了抢救一名腹部中弹的连长,他们在夜色掩护下穿越封锁线,炮弹掀起的泥土砸得浑身是伤,朱海清的左腿被弹片划开一道深口子,鲜血浸透了裤腿,他却咬着牙坚持把伤员送到安全区域,直到任务完成才接受简单包扎。 战役期间,朱海清和战友们创下了连续三天三夜未合眼的纪录,累计运送伤员二十余人。这些伤员中,有一位来自江苏的营长张守业,当时身受重伤昏迷不醒,是朱海清用担架徒步三十多里路,避开敌人的炮火封锁,将他送到后方医院,才保住了性命。那时条件艰苦,朱海清把自己仅有的一件厚棉袄盖在张营长身上,自己则裹着单薄的麻布片抵御严寒,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让苏醒后的张守业铭记在心。 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部队进行整编,朱海清本有机会留在正规部队继续服役,但想到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几亩无人照料的田地,他最终选择复员回乡。临走时,张守业握着他的手再三叮嘱,让他留下联系方式,承诺日后定当报答,可当时农村通讯闭塞,加之随后的年代里社会变动频繁,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回到家乡的朱海清,一头扎进农田,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从未向村里人提及自己在淮海战役中的经历,就连家人也只知道他当过兵,却不清楚他在战场上的具体事迹。集体化时期,他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劲头,总是抢着干最重的活,村里分粮食时却从不争抢,默默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他精心打理自家的田地,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踏实。 四十年来,朱海清早已习惯了田间地头的生活,当年战场上的硝烟仿佛已被岁月的风尘掩埋。他偶尔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想起被他救下的张营长,心里难免泛起一丝牵挂,却从没想过还能有重逢的一天。 村长口中的“大官”,正是当年被他救下的张守业。此时的张守业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几十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的救命之恩,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朱海清的下落。通过部队档案查到朱海清的籍贯后,他专门抽出时间,亲自驱车来到安徽北部的这个小村庄。 朱海清跟着村长匆匆回到家,看到院子里站着一位身着中山装、气度沉稳的老人,两人四目相对的瞬间,张守业率先认出了他,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老朱,我是张守业啊!找了你四十年,终于找到你了!”朱海清愣了半晌,仔细端详着对方,当年年轻的营长如今已两鬓斑白,可那双眼睛里的真诚却未曾改变,记忆瞬间被拉回四十年前的战场,他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用力回握着对方的手,眼眶渐渐湿润。 张守业详细询问了朱海清这些年的生活状况,当得知他一直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简朴,便提出要为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却被朱海清婉言谢绝。“当年参军打仗、救助伤员都是应该做的,我从没想着要报答。”朱海清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透着老一代农民的淳朴与正直。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乡亲们才知道,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朱海清,竟是一位曾在淮海战役中立下功劳的功臣。他的事迹不仅让村里人肃然起敬,更让人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身上的家国情怀——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战后又不求回报,默默回归平凡生活。 朱海清与张守业的重逢,不仅是一段战友情的延续,更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谊。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并肩作战;在和平年代,这份跨越四十年的牵挂与感恩,更显珍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