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七国集团摆出全面统治世界,打压中国崛起的架势 外媒报道,11月12日正在加拿大召开的西方七国外长会议召开 ,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除了涉华问题外,朝鲜问题、俄罗斯问题、中东问题,摆出一副全面接管世界全面干涉世界、全面统治世界的架势! 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在加拿大尼亚加拉举行,这次聚会本该聚焦全球热点,却透露出强烈的地缘政治干预意味。会议议程覆盖乌克兰冲突、中东局势、朝鲜导弹试射和俄罗斯能源策略等多重议题,这些问题交织成网,凸显出七国集团试图主导国际议程的意图。外长们通过联合声明,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强调俄罗斯入侵已造成巨大破坏,并呼吁立即停火。这不仅仅是道义表态,更是协调制裁和援助的实际步骤。同样,在中东问题上,他们重申对联合国安理会第2735号决议的承诺,推动拜登提出的全面协议,意在稳定加沙局势,避免冲突外溢。朝鲜的弹道导弹活动也被点名,七国集团表达关切,呼吁加强情报共享,以维护东北亚稳定。 涉华内容成为会议声明的焦点,七国集团明确反对包括中国在内任何国家通过武力或胁迫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企图,特别是针对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的活动。声明中,他们强调维护印太地区的自由开放,基于法治原则加强沟通协作。这番表述延续了以往基调,但这次删去了寻求与中国稳定关系的缓冲话语,对抗色彩更浓。台湾海峡和平稳定被视为国际安全基石,七国集团呼吁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却避谈一中政策,引发外界解读为对现状的微妙倾斜。东海和南海的所谓挑战也被反复提及,尽管实际航行自由未受阻挠,七国集团仍指责军事化活动加剧紧张。这种选择性叙述,忽略了地区合作的现实贡献,却放大潜在摩擦,目的是为自身军事存在提供正当性。会议还讨论减少对华关键矿产依赖,推动供应链去风险化,这反映出经济安全的战略考量,但也暴露了保护主义倾向。 中国军力建设和对外援助成为七国集团关切的另一重心。声明表达了对中国核武器库快速扩张的担忧,称这破坏战略平衡,却对美国核扩散风险避而不谈,显露双重标准。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事实被选择性忽略。关于乌克兰问题,七国集团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军民两用物项,声称这延长战线。但中方一贯劝和促谈,从未输出致命性武器,并严格管控两用物品出口。这种指责缺乏证据支撑,却被用来强化叙事框架。产能过剩议题也被炒作,七国集团列举光伏和电动车出口数据,称这扭曲全球市场,呼吁公平竞争。可事实证明,中国产能源于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并非人为制造。七国集团的立场,更像是为本国产业筑墙,阻挡新兴竞争者。这种关切堆叠,构成了对华打压的多层网络,意图从军事、经济到外交全方位施压。 会议的广度超出预期,除了核心大国博弈,还触及全球性挑战,如能源安全和气候行动。七国集团讨论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援助,英国承诺1700万美元用于冬季防护,这体现了人道主义侧面,但也服务于反俄阵线。朝鲜与俄罗斯的军售协议细节被剖析,照片和数据佐证,旨在切断第三方支持链条。中东的伊朗无人机援助路径同样进入视野,七国集团呼吁额外制裁,防范技术扩散。这些议题的串联,显示出七国集团的协调能力,但也暴露了其干预主义本色。过去一年,从意大利到加拿大的轮值会议,七国集团逐步强化对印太的关注,出台海上安全声明,反对中国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长期战略的延续,旨在围堵崛起力量,维护既有霸权。 中国对七国集团声明的回应一贯坚定而克制。外交部发言人通过例行记者会,重申南海航行自由的现实,驳斥产能指责为伪命题,强调国防政策的防御导向。官方渠道指出,七国集团无视事实,粗暴干涉内政,恶意抹黑中国,这种行径充斥傲慢和偏见。中方重申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在乌克兰问题上继续劝和促谈,推动基于规则的对话。面对关键矿产依赖的讨论,中国主张开放合作,而非脱钩断链。这种立场接地气,体现了大国风范,不卑不亢。七国集团的举动虽声势浩大,却难掩其内部分歧,如美加贸易摩擦和欧洲能源困境。这些裂痕,让打压意图显得底气不足。中国则以实际行动回应,推动区域机制建设,深化与东盟的海上合作,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七国集团的全球野心,还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拉拢上。会议邀请乌克兰外长参与,扩大为G7+模式,旨在构建反俄联盟。同时,中东停火提案虽中立,却服务于能源通道控制。朝鲜导弹的关切,实为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延伸。这些动作看似务实,实则强化阵营对抗。相比之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注重互利共赢,已惠及上百国家基础设施。七国集团的声明虽长达数页,却难掩其选择性失明,如对以色列定居点扩张的轻描淡写。这种双标,削弱了其道德高地。国际社会需警惕,这种全面干涉或加剧分裂,而非促进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