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公开喊话大陆: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她强调说,要知道台湾被清

未央细说 2025-11-12 20:13:02

郑丽文公开喊话大陆: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她强调说,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吃了很多的苦。   1895年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尽,战败的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就像甩掉一个包袱一样,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了日本。   日本拿到台湾后,没把这里当“领土”,只当是掠夺资源、推行奴化的殖民地,他们立马颁布《台湾总督府条例》,把台湾变成“总督专制”的高压之地——总督手握生杀大权,不用对任何民意负责。   推行“皇民化运动”时,强制台湾人改日本姓名,学校里只准教日语,连家里的神龛都得换成日本天照大神的牌位。   为了掠夺蔗糖和矿产,强征台湾农民的土地,不服的就抓去坐牢;二战时更把台湾青年当“炮灰”,强征去当“日本兵”或“军夫”,多少人客死异乡连尸骨都找不回。这些不是“吃了很多苦”就能轻描淡写的,是浸透了血泪的殖民压迫,是日本侵略者刻在台湾民众身上的伤痕,这笔账该算在日本头上,不是算在“清朝抛弃”上。   可即便在这样的高压下,台湾人民的反抗从来没停过,1895年丘逢甲带着“台湾民主国”的义军,举着“还我河山”的大旗,在新竹和日军死拼,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砍,最后弹尽粮绝才被迫内渡,临走前写下“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诗句,字字都是对祖国的眷恋。   1902年西来庵事件,余清芳带着数千民众揭竿而起,喊着“驱逐日寇,恢复中华”的口号,攻破日军据点,可惜最终被日军用大炮镇压,上千义军倒在血泊中,余清芳被俘后遭凌迟处死。   1930年雾社事件,泰雅族同胞为了反抗日本的奴役,趁运动会发动突袭,虽然最后被日军用毒气弹镇压,全族几乎灭门,却用生命守住了民族的尊严,这些反抗不是“孤立的暴动”,是台湾人民身为中国人的血性,是从未认过“日本殖民”的铁证,郑丽文只提“吃苦”不提“反抗”,就是想抹掉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把他们塑造成“被动承受苦难的群体”。   1945年日本战败,当国民政府的接收人员踏上台湾岛,当“中国台湾省”的旗帜在台北市升起,多少台湾老人哭着抚摸国旗,多少人举着“欢迎祖国军队”的牌子涌上街头,那会儿的台湾民众以为,终于能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过安稳日子——商店里重新卖起了大陆的绸缎,学校里重新教起了汉语,电台里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连街边的小吃摊都挂起了“中国风味”的招牌。   可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份期待没安稳多久,就因后来的政治动荡蒙上阴影,但即便如此,台湾民众心里的“中国根”从没断过——老一辈人还在说“回大陆探亲”,还在教孩子写汉字、认中华历史,还在盼着两岸能早日通邮通航。   而郑丽文这番话刚出口,绿营就像被踩了尾巴一样炸了锅,民进党发言人在记者会上骂她“配合大陆统战”,“美化共谍”;“时代力量”的议员更是在立法机构拍桌子,说她“卖台”,“忘了台湾的主体性”。   可绿营平时不是最爱拿“殖民历史”煽情吗?他们会把日本殖民时期的铁路、医院说成“现代化贡献”,会把台湾青年去日本当兵说成“光荣”,会把“皇民化”包装成“多元文化”,可一旦有人真提殖民之苦,一旦有人把台湾的苦难和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他们就立马翻脸。   说白了,绿营在乎的从来不是台湾民众的苦难,是能不能借“历史悲情”把台湾从中国拆出去——他们怕郑丽文的话让民众想起“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怕民众记起“抗倭是共同的抗争”,所以才急着扣帽子,想把水搅浑。   更讽刺的是,郑丽文自己的话也满是矛盾,她一边说“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一边却不提“台独”势力才是两岸和平的最大威胁——民进党当局勾连美国买武器,搞“过境外交”,推动“去中国化”,哪一样不是在挑动两岸对立?   大陆从来没对台湾民众“喊打喊杀”,推出的惠台政策一茬接一茬: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有补贴,台湾学生考大陆高校有优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善意,郑丽文故意把“反台独”和“打台湾”混为一谈,无非是想模糊焦点,让民众误以为大陆是“威胁”,这和绿营的操弄其实没差多少。   说到底,台湾的苦难不是“清朝抛弃”造成的,是日本侵略和“台独”操弄的结果;台湾的未来也不是“脱离大陆”,而是和大陆统一后共同发展,郑丽文的历史歪曲也好,绿营的气急败坏也罢,都挡不住两岸血脉相连的事实。   只有正视历史——认清楚割台是民族之痛,认清楚抗倭是共同抗争,认清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抚平伤痛,让两岸走向和平统一。   你说,绿营这么怕郑丽文提“殖民之苦”,是不是怕民众真的记起自己的根在哪?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