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突然宣布 11月12日消息,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定为711万吨,比2025年减少约37万吨,可眼下日本5公斤大米零售均价已达4235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部分新米售价更是超过5000日元。 日本政府一边喊着保障粮食安全,一边主动削减大米产量。这种矛盾政策让人不禁怀疑:他们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普通家庭的餐桌正被不断攀升的米价压得喘不过气。 东京超市里,主妇们盯着价签直摇头。新上市的特A级秋田小町米,五公斤装要价五千日元。有人苦笑着说:“以后吃米饭都得数着米粒下锅了。”这样的场景正在日本各地重复上演。 农林水产省将减产理由归结为“饮食结构变化”。数据显示日本人均大米年消费量从1962年的118公斤骤降至2023年的50公斤。但需求下降时强行压产,无异于给价格烈火添柴。 看看现实吧!减产政策实施后,日本粮食自给率恐将跌破37%的心理防线。这个曾经以“稻作文化”为傲的国家,正把饭碗越端越空。 更讽刺的是,日本农户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生。山形县的稻农佐藤先生指着仓库堆积的旧米叹息:“政府让我们转种小麦,可改造水田的成本谁来承担?”这种拍脑袋决策完全脱离了泥土的现实。 国际粮价波动像悬在头顶的利剑。泰国越南相继传出可能限制大米出口的消息,日本却在这个节骨眼自废武功。一旦全球供应链风吹草动,天价进口米将成为压垮普通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政策制定者似乎忘了1945年饥荒的教训。当时东京市民为抢购薯类挤破头,如今同样的危机以更隐蔽的方式重演。历史总在提醒我们:轻视农业根基的国家,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餐桌上的白米饭渐渐变成奢侈品,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认同的崩塌。和食文化被列入非遗时,谁曾想到连最基础的稻米都难以保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