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太直了,直得你都有点不好意思说他坏,当主持人质问:“你怎么能信中国这种坏人?”特朗普一句话当场打断,把主持人噎得半天没接上话,脸都僵住了。 福克斯新闻6月29日演播室中,主持人玛丽亚·巴蒂罗莫显然未摸透局势微妙之处。 她带着预设剧本抛出引导性问题,未料特朗普完全不按剧本行事,不等她说完“窃取知识产权”的后续指责,便直接截住话头,直言不讳地挑明:“别装作初涉世事,美国在这方面同样做过不少。” 特朗普的反驳看似随性,实则点破了美国科技发家的“黑历史”,19世纪的美国,在欧洲眼中便是“技术剽窃者”。 英国纺织业核心技术“飞梭”,被美国移民塞缪尔·斯莱特默记于心并带至美国,直接催生美国纺织工业革命。当时英国议会怒斥其为“国家叛徒”,但如今美国教科书中,斯莱特却被尊为“美国工业之父”。 二战结束后,美国专门成立“阿尔索斯”任务组,派遣特种部队抢先搜捕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将其与全套V-2火箭图纸一同带回美国。 正是这批“缴获”的技术,奠定了美国航天和导弹工业的基础,1958年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的火箭发动机,核心设计便源自V-2技术。 特朗普敢于当众直言,根源在于2025年中美博弈的利益绑定已深入到无法割裂的程度。他推动的“制造业回流2.0计划”,核心是重建芯片和新能源产业链,而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提纯产能,美国F-35战机的发动机每台需417公斤稀土;中国还是美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额达320亿美元。 若将“知识产权”的帽子扣死,中国可在稀土和农产品贸易领域反制,这是特朗普绝不愿见到的结果。政客立场始终以利益为导向,并非特朗普突然“公正”,而是现实利益不允许他含糊其辞。 不少人认为特朗普“口无遮拦”,实则这是他一贯的谈判策略——以直白的“拆台”打破既有僵局,为自身利益争取空间。 2016年竞选期间,他公开要求“北约盟友承担相应防务费用”,当时虽被指责“破坏联盟”,最终却促使德国将军费占比从1.2%提升至2025年的2.1%。 此次戳破“双重标准”亦是如此,他要推动“制造业回流2.0计划”,既需中国稀土供应链支持,又希望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若将“知识产权”调子定死,反而会堵死自身道路。 结合历史案例分析,更能明晰这套话术本质是“霸权保卫战”。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球市场份额达45%,远超美国的37%。 美国媒体随即大肆宣扬“日本窃取美国技术”,甚至编造“日本特工窃取IBM芯片设计”的虚假新闻,最终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通过汇率手段强行打压其产业。 如今针对中国的策略如出一辙,但中国并非当年的日本——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已达40%,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美国的封锁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这正是特朗普不敢将反华调子唱满的关键原因。 2025年4月,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公布的新一代“联合空地导弹”,外形与中国2020年亮相的“蓝箭-21”高度相似,美军以“技术趋同”轻描淡写解释;而中国研发出类似美国“宙斯盾”的雷达系统,却被贴上“抄袭”标签。 新能源领域的表现更为直接,美国《通胀削减法》对本土车企大幅补贴,却要求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出口退税,这种“竞争即打压”的逻辑,就连欧盟也无法认同,2025年6月欧盟起诉美国违反世贸规则。 特朗普的“直爽”,还意外暴露了美国情报界的尴尬。2025年2月,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约翰·德雷珀出版回忆录,披露上世纪90年代中情局曾通过商业间谍手段,获取中国“歼-10”战机的早期设计草图。 可当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在2025年珠海航展亮相时,美国又转而指责“中国窃取F-22技术”,完全无视两者气动布局的根本差异。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做派,在民用领域更嚣张:2025年美国以“安全”为由加征中国电动车关税,却对特斯拉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绝口不提,典型的“利我则用、逆我则弃”。 2025年全球5G基站数量中,中国占比62%,美国仅占18%;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中国占比41%,美国占35%。美国从“绝对领先”落到“同台竞争”,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就用“窃取”标签抹黑对手。 这种心态,和19世纪英国面对美国崛起时的焦虑如出一辙,更暴露了“美国例外”的霸权逻辑——自己可以靠技术抄底发家,却不允许他国凭自主创新赶超。 从当年借鉴“飞梭”技术的美国,到如今被指责“抄袭”的中国,历史已然证明:技术进步并非“窃取”所得,而是创新迭代的必然结果;大国竞争不应是“双重标准式打压”,而应是规则框架下的公平比拼。 特朗普的“拆台”,不过是提前戳破了美式话术的虚幻泡沫——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研发投入、市场活力与开放心态,而非“扣帽子”式的抹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