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种情况的客观存在,也就决定了日本必然要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现在 1.25 亿人口,单看数字可能不如中印,但把这些人塞到 37.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度问题就扎眼了 —— 相当于把整个加拿大的人口(约 3800 万)翻三倍多,挤在比中国云南省还小的地方(云南约 39.4 万平方公里)。 在东京,市中心一套 60 平米的公寓要卖 8000 万日元(约 400 万人民币),很多年轻人只能租 10 平米的 “胶囊公寓”,连放张书桌都费劲。这种空间挤压还体现在资源上,2024 年日本食品自给率跌破 40%,1 月卷心菜进口量同比涨了 43 倍,90% 来自中国。 连大米这种 “国民主食”,每年都要从泰国、越南进口 200 多万吨。世世代代在逼仄环境里过日子,让 “向外找空间” 的念头像种子一样埋在民族意识里,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更让人揪心的是日本的生存环境,简直是坐在 “火药桶” 上。作为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岛国,它的领土被板块撕得支离破碎,四个大岛加无数小岛,连块完整的大平原都少见。 每年平均 1500 次地震不是吓唬人,2025 年长野县 4 月刚发生 5.1 级地震,余震就来了 47 次,当地居民夜里不敢睡,只能在车里将就。 日本气象厅更预警,南海海槽未来 30 年有 80% 概率发生 9 级特大地震,到时候可能死 29.8 万人,1230 万人要逃难,可现在六成高危地区连婴儿奶粉、急救包这些防灾物资都凑不齐。 这种 “说不定哪天家就没了” 的危机感,刻在日本人的骨子里,让他们本能地想找块更安稳的地方扎根,历史上那些侵略行为,多少都带着这种焦虑的影子。 要是光挤、光危险也就罢了,日本还 “家徒四壁”,几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本土资源。工业要的石油,99.7% 得靠进口,大部分从沙特、阿联酋运过来,油轮得绕马六甲海峡,一旦这条线出问题,日本的汽车厂、炼钢厂就得停摆。 铁矿石更夸张,99.6% 依赖海外,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买,2022 年全球能源危机时,铁矿石价格涨了一倍,日本钢铁企业直接亏损超 5000 亿日元。 连造芯片、新能源电池必需的稀土,90% 以上要从中国、澳大利亚进口,2024 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后,日本立马慌了,赶紧派人来谈判,生怕断供。 这种 “命脉被别人掐着” 的滋味不好受,历史上日本为了抢资源,甲午战争夺朝鲜半岛矿产,二战占东南亚油田,都是想摆脱这种被动,现在资源依赖更严重,谁能保证它不会再动歪心思? 最让人没法接受的,是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态度,从来没真正悔过。2025 年 8 月 15 日 “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 上,首相石破茂嘴里说 “反省”,却绝口不提 “侵略”“加害责任”,转头就说 “日本要为世界和平做贡献”,典型的避重就轻。 右翼势力更嚣张,说 “村山谈话” 是 “自虐史观”,把南京大屠杀说成 “争议事件”,还编教科书告诉年轻人 “日本是二战受害者”。去年有个日本中学生接受采访,居然不知道 “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只知道 “美国扔了原子弹”。 一个连历史都不敢面对的国家,怎么可能保证不再走老路?当年驱动它侵略的生存压力、资源渴求,现在不仅没消失,反而更突出了,这种情况下,警惕它的侵略倾向不是多余的。 这四种情况缠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把日本困在里面。人口挤、环境险、资源缺,再加上对历史的模糊态度,让它身上始终带着一种内在的张力。 当然,现在有国际秩序和核威慑盯着,战争不是说打就打,但这些深层矛盾就像地壳下的岩浆,一直在找出口。未来日本是靠技术创新、和平贸易化解问题,还是被老焦虑推着走危险路子?这事儿不光日本人要想,全世界都得盯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