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最近提出的观点引起很多人思考。 他说现在社会上各种欲望太强烈了,每个人都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 如果整个社会都变得只看重功利而不讲道义,那么这个民族内部会不安稳,对外也难以立足。 这个说法确实点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物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这是好事。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 比如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和家长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各种补习班排得满满的。 孩子们从早学到晚,周末也不能休息。 有的孩子才上小学,书包就有十几斤重。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考试分数很高,但会不会少了些创造力和想象力? 会不会缺乏对生活的热爱? 教育部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超过50%,这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太少,整天埋在书本里,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并不好。 在工作场合,也能看到一些不好的风气。 有的人不是靠真本事吃饭,而是靠讨好领导、拉关系来获得晋升机会。 那些踏实干活的人,反而容易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如果成了常态,谁还愿意认真工作呢? 大家都去研究怎么拍马屁,怎么搞关系,这样的单位怎么可能有发展前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做过调查,超过六成的职场人表示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不公平的晋升环境。 做生意方面,问题也不少。 有的商家为了多赚钱,以次充好,甚至卖假货。 比如前几年曝光的毒奶粉事件,还有地沟油问题,都是为了利益不顾道德底线的例子。 这种行为不仅犯法,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现在很多人买东西都提心吊胆,生怕买到假货,这种社会风气真的很不好。 市场监管总局每年接到消费者投诉超过百万件,其中质量问题占很大比例。 最让人忧心的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看到老人摔倒,很多人不敢去扶,怕被讹诈。 公共场合有人吵架打架,围观的不少,劝架的却不多。 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心态,让社会少了温度。 想想几十年前,邻里之间互相串门,谁家有事大家都帮忙,那种融洽的邻里关系现在很少见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信任度近年来确实有所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可能跟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容易把注意力都放在赚钱上。 但物质生活改善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凸显出来。 现在很多人虽然有钱了,却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就是因为光顾着追求物质,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建设。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家长教育孩子,不能只关心分数,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学校不能光看升学率,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人单位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让能干的人有机会出头。 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昧着良心赚钱。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一份热心肠,能帮别人时就帮一把。 王德峰教授在《寻觅意义》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很有启发。 他说有个成功的企业家,赚了很多钱,但总觉得生活空虚。 后来他资助了一些贫困学生,看到这些孩子能够继续上学,脸上露出笑容,他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这种帮助他人带来的满足感,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很重视道义。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条件不好时管好自己,有能力时就要帮助更多人。 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 现在国家也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 这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 比如最近几年,志愿服务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 社区里邻里互助的活动也多起来了。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改变社会风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从自身做起,社会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重要的是要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丢了做人的根本。 既要通过合法途径改善生活,也要保持善良的本性,维护社会公德。 这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保持社会的温暖和谐。 主要信源:(海峡导报——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当代社会最大的“遮 羞布”:“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 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