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退役上校的扎心实话:中国人压根不好战,只想搞钱。 波斯尼亚崎岖的山路上

张五笙说历史 2025-11-11 16:44:09

一个美国退役上校的扎心实话:中国人压根不好战,只想搞钱。 波斯尼亚崎岖的山路上,一辆军用吉普车在弹坑间颠簸前行。车内,美军上校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凝视着窗外被战火撕裂的村庄,焦黑的墙壁上弹孔密布。 那是1995年,他作为谈判代表穿梭在巴尔干半岛的硝烟中,亲眼目睹战争如何将繁荣城镇化为废墟,三十年后,这位曾在海湾战争率领装甲部队冲锋的退役军官,在华盛顿某个政策论坛上说出让满座哗然的话:“中国人压根不好战,他们只想搞钱。” 这句话从一个真刀真枪打过仗的老兵口中说出,带着战场赋予的穿透力,刺破了西方主流叙事的泡沫。 2023年春天,当美国军方不断渲染“中美必有一战”时,麦格雷戈在接受采访时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需要的是稳定的贸易航线,而不是领土扩张,某种意义上,美国舰队在保护着中国的商船。” 这番话在华盛顿引起不小震动,因为它戳破了一个关键幻觉,中国本质上是个商业国家,其行为逻辑由经济利益驱动,而非军事征服。 他描绘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中国制造业占全球近30%,每天有上千艘货轮穿梭于主要航线,将“中国制造”输往世界各地,任何军事冲突都会立即切断这些生命线,让深圳的工厂停工、上海的港口闲置、苏州的仓库爆满。 对一个将发展置于首位的国家而言,这无异于经济自杀,“他们太擅长赚钱了,”麦格雷戈曾对同僚感叹,“这才是让某些人真正恐惧的。” 如果将目光投向历史长河,麦格雷戈的观察显得更为深邃,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做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没有继续挥师远征,而是调动百万民夫修筑长城。 这条蜿蜒的防御工事背后,是一个新兴帝国的战略转向:内部整合优先于外部扩张。同一时期,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都江堰滋养成都平原,帝国的重心完全投向经济发展。 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后,这条绵延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成了财富动脉,中国的商队携带丝绸、瓷器、茶叶西行,换回香料、宝石和骏马,值得注意的是,汉朝在西域设立的都护府,主要职能是保护商路畅通,而非建立殖民统治。这种“做生意不占地盘”的模式,成为中国与外界交往的鲜明特色。 1405年的福建长乐港,郑和的宝船队正在等待信风,这支史上最强大的舰队载着两万多官兵,却并非为征服而来,他们携带大量丝绸、瓷器,沿途进行贸易,传播友好意愿。 与半个世纪后葡萄牙人在印度洋沿岸建立的要塞不同,郑和没有留下一块殖民地,最终明朝选择了回归内部治理,这种模式一以贯之,稳固本土,追求内部富足,战略扩张本质是防御性和经济导向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项重大决策震惊了世界,大规模裁军。数百万军人脱下军装,拿起工具奔赴建设一线,在百废待兴的岁月里,这个决定需要巨大勇气,却清晰传递出“发展优先”的战略选择。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却没有在海外建立一块殖民地,没有派遣一支占领军。 贵州的深山里,工程师们正在架设最后一段桥缆,这座横跨峡谷的大桥将是当地第47座特大桥,也是全球高铁网络最密集区域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东部某光伏企业车间,机械臂精准地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板,这些产品即将发往欧洲。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去年增长了61.5%,绿色能源产品席卷全球市场,但这些企业海外没有一个军事基地保护。 当面临贸易制裁时,中国企业的反应颇具代表性,某通讯设备公司在中东签下50亿美元5G网络合同,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东南亚建起第三家海外工厂。 “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是官方口号,更已成为全民共识。从深圳的创客到义乌的商人,从合肥的科学家到成都的程序员,整个社会的精力都聚焦于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承建的轻轨列车正穿城而过,在塞尔维亚,河钢集团收购的钢厂重新机器轰鸣,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缩短着城市间的距离。 这些项目没有伴随军事存在,只有工程师和技术员,与此同时,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关税减免让非洲农产品更易进入中国市场,贸易额在过去五年翻了一番。 纵观全球,两种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输出的多是港口、铁路、数字基础设施,理念是“做生意,不搞地缘政治”;美国则在海外拥有数百个军事基地,年武器出口额占全球40%以上,其军工复合体需要不断塑造“外部威胁”以维持庞大预算。 现实后果已然显现。“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过半,通过互利合作赢得发展空间;美国加征的“对等关税”却导致自身通胀创数十年新高,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调显示,全球对美国信任度已跌破50%。从“世界警察”到“全球讨债鬼”的形象转变,背后是战略文化的根本差异。

0 阅读:2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