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不足惜愿润之早日革命成功”! 1982年,工人在板仓修缮杨家老屋时,意外

微笑着前行 2025-11-09 21:12:00

“我死不足惜 愿润之早日革命成功”! 1982年,工人在板仓修缮杨家老屋时,意外从卧室墙砖缝里发现了杨开慧藏在那里的手稿。这份深藏52年的手稿,记录下了杨开慧烈士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这是革命先烈杨开慧留下的珍贵文字。 手稿纸张早已泛黄发脆,字迹却依旧清晰有力,字里行间既有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也有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柔情牵挂。杨开慧出生于1901年的湖南长沙板仓,父亲杨昌济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正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她自幼接触新思想,18岁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早期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1920年,她与毛泽东结为革命伴侣,此后便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不仅承担起地下交通联络工作,还协助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调查,成为他不可或缺的革命助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杨开慧按照党组织安排,留在长沙坚持地下斗争。她秘密联络革命同志,传递党的指示,掩护被捕同志转移,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始终坚守革命阵地。此时的她已身为人母,三个幼子的照料与革命工作的重压交织在一起,但她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常常在深夜哄睡孩子后,借着微弱灯光整理革命资料、撰写宣传文稿。 1930年10月,因叛徒出卖,杨开慧不幸被捕。敌人深知她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妄图从她口中套取党组织的秘密,对她施以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严词拒绝透露任何关于革命的信息,即便敌人以她的孩子相要挟,她也未曾动摇半分。在狱中关押的20多天里,她趁着敌人看守松懈,用铅笔在零碎的纸片上写下心声,既有对革命必胜的坚信,也有对丈夫的思念、对孩子的愧疚,字里行间满是革命者的铁骨与柔情。 深知自己难逃敌人毒手,杨开慧担心手稿落入敌手,便悄悄将这些文字藏在卧室的墙砖缝中,她或许未曾想到,这些文字会在半个多世纪后重见天日。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誓言,这份手稿则成为她革命生涯与个人情感的真实见证。 手稿中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以最朴实的文字展现了革命者的多重身份——她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她是深情的妻子,牵挂着为革命奔波的丈夫;她是慈爱的母亲,放不下年幼的孩子。这些文字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让我们得以窥见革命先烈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们为革命牺牲的不易。 杨开慧的牺牲并非个例,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份深藏52年的手稿,不仅是杨开慧个人精神的写照,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9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