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

淡墨江南 2025-11-06 15:27:05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在南海和东海的上空,美军飞行员经常感到困惑,自2021年底以来,双方发生过180多次空中近距离遭遇,美军面对的绝大多数对手都是看着不先进的歼-11战机。 歼-11频繁出现不是没办法的选择,而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按需配装” 战略,是专门校准过的应对工具,歼-11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在成本消耗层面发挥作用。 歼 - 11 搭载国产涡扇 10 发动机后,代价低却能让对手承受不成比例的经济与装备损耗,它每小时飞行成本是歼 - 16 的三分之一,一次常规拦截任务的花费甚至不到 3 万美元。 反观美军,一架P-8A反潜巡逻机单次任务的机体损耗就可能达15万美元,这种成本差距让消耗战能持续进行:全军有超过360架歼-11,而且它不用专用机库,地面准备只需要3分钟,出勤率很高。 之前中方飞行员曾24小时轮班监视,让一架美军P-8A短期内折损了3000多小时飞行寿命,另外,歼-11是双发设计,在远海执行长时间任务更安全,这也是吸取了2001年撞机事件的教训。 歼 - 11 不只是经济较量的利器,更是高压沟通的重要装备,它沿用苏 - 27 的出色气动设计,低速飞行时稳定性好,飞行员可施展不致命却有压迫感的战术动作,明确划定行为红线。 2023 年 10 月夜间,歼 - 11BSH 朝着美军 B-52H 轰炸机逼近,最近时仅 3 米距离,它从下方掠过,释放了 5 秒照明弹,全程未启动火控雷达,既给出了极限警告,又没把事情做绝。 22年12月,歼-11BH逼近美军侦察机至6米处切入航线,靠发动机喷口湍流干扰对方,23年6月,针对加拿CP-140侦察机,歼-11B在5米近距内释放了8枚干扰弹。 这些动作有力回击了美方 “不安全、不专业” 的说法,美方高调公布视频,却回避自己抵近侦察的事实,还故意把歼 - 11误认为苏 - 35或 “未知型号”,不想承认被一款 “老旧” 战机有效压制。 歼 - 11的价值离不开体系支撑,它在中国海空军 “分层应对” 部署中,是关键的前线单元。 这一战略遵循 “好钢用在刀刃上”:歼 - 20作为战略威慑力量,专门应对F-35等高威胁目标,要保持隐身神秘感,不能在日常拦截中暴露;歼 - 16是 “远程炸弹卡车”,专注对地、对海打击。 所以歼 - 11被精准用于拦截 P-8A、RC-135等非隐身、低烈度目标,它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加上平均10分钟内升空的快速响应能力,刚好契合这一需求。 而且它的行动不是单打独斗,依赖空警 - 500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的精确引导,总之歼 - 11在南海、东海频繁亮相,不是装备滞后,而是中国军队在成本控制、战略沟通和体系化作战上成熟的表现。 它以高性价比实现了战术驱离、战略消耗和政治宣示的多重目标,也证明现代军事博弈中,最先进的武器未必最高效,把合适的装备用对场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0 阅读:0
淡墨江南

淡墨江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