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阿根廷、美国、巴西三国大豆全部涨价,中国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阿根廷、美国、巴西这三大大豆出口国突然一起涨价,中国会不会被卡住脖子?很多人想当然地觉得我们很被动,其实情况刚好相反。中国早就不是2004年那个被国际粮商“收割”得措手不及的买家了。 那年,美国粮商放出假消息,说要减产,结果把大豆价格炒得飞起。不少国内豆企一看不妙,匆匆签下高价合同,结果美国不仅没减产,还超了预期。大豆价格随之暴跌,一千多家豆企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九十来家活着,还有六十四家被外资控了股,这波教训够惨。 吃一堑长一智,自那之后,中国开始走“囤豆”路线。中储粮直接下场,不管是国产大豆还是国际低价大豆,只要能保障供应,统统往仓库里搬。 从那时起,咱们就开始“攒家底”,不声不响地把仓库建起来,把库存一点点垒上去。 2006年,美国粮商又想故技重施,结果中国直接开仓放豆,平价卖了两年,把炒作的大佬们打得找不着北。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中国又趁机补了几百万吨库存。 这一波操作,直接让外界看清楚了中国在大豆市场上的底线。 到了现在,中国的大豆储备已经达到了4500万吨,全国人吃三个月没问题。东北还有200万吨地方储备,随时能补仓。2025年9月那次阿根廷突然免征出口税,导致国际大豆价格一天内上涨了5.2%。 照理说,这种涨幅足够让一桶豆油涨两三块钱,养殖用的豆粕也得水涨船高。 但现实是,全国豆油价格依旧稳在68到72元一桶,豆粕价格也被压在3800元一吨,比国际价还低150元。这背后,是国家从储备中投放了150万吨大豆,按低于国际8%的价格卖给榨油企业,这批豆子够全国用15天。 不仅如此,牧原、温氏这些养殖大户也通过“储备直通厂”的方式拿到了稳定的豆粕供应,市场没波动,批发商不敢囤货,老百姓更不用抢。 10月份刚拍卖完4万吨国产陈豆,11月还要继续加投进口储备。这说明咱们的库存厚度,不是说说而已。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不靠这三国了。2025年10月,巴西大豆价格飙到650美元一吨,比美国贵了66美元,想着狠狠赚一笔。中国买家立马暂停了180万吨订单,改签阿根廷130到300万吨的大单,还顺带包下了乌拉圭30%的出口量,俄罗斯的大豆也通过快速通道运进来。 巴西一看卖不出去,港口堆了200万吨大豆,每天光滞港费就要花120万美元,库存都快放坏了,最后只能降价18美元一吨,再来找中国谈判。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大豆产量也在持续提升。2023年,全国大豆产量达到417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315亿斤,这都是靠大豆振兴计划一点点干出来的。 现在再看那种“三国联合涨价”的威胁,其实早就不管用了。中国可以从储备里放一点,价格就压得住;从全球其他国家买一点,就不用看人脸色;国内种一点,就能减少进口;技术上再节约一点,就能降低消耗。 说到底,大豆这件事,中国早就有备无患,真到了关键时候,照样吃得起豆油,喂得起猪,不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