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权力交接突然掀起惊涛骇浪,即将卸任的党主席朱立伦宣布联合地方党部主委等211位党务干部集体总辞,这出戏码简直是给新主席准备了满汉全席的碗筷——就是忘了上菜。 这场人事地震波及面够广,从党中央的副主席、秘书长、一级主管,到各地县市党部的主委,一个都没落下。 虽然朱立伦方面有人出来打圆场,说这些请辞的人“都可以回聘”,但现实却是朱立伦的文宣团队对郑丽文这边的慰留请求已读不回,这反差难免让人琢磨背后的真实意图。 党内前中常委游家富就点破了关键,明年就是攸关地方执政版图的“九合一”选举,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负责实际选举操盘的各地党部主委全部撤换,无异于给郑丽文的领导工作直接上了强度。他推测,朱立伦搞这么一出,很可能是因为对选举结果“不甚满意”。 面对这副烂摊子,郑丽文的回应却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政治智慧。她在10月29日公开表态时,用了“宁可把朱立伦的举动当成善意”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感谢了请辞人员的付出,另一方面也强调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这句“宁可相信”听起来客气,实则绵里藏针,既维持了表面上的团结和谐,又含蓄表达了对这番操作动机的保留态度,没把话说死,给自己留足了回旋余地。 她还顺势公布了第一波人事安排,请出李乾龙和季麟连两位党内资深人士出任副主席,这步棋显然是想借助他们的经验和人脉,尽快稳住阵脚。 深挖下去,这场人事风波的根本原因还是路线之争。郑丽文在两岸政策上立场鲜明,被视为“统派”代表,她主张要“大刀阔斧改变”,这和朱立伦时期的路线存在明显差异。 朱系人马近来频频发声呼吁延续原有路线,更凸显了这种理念冲突。郑丽文在参选时就强调要让台湾人自信说出“我是中国人”,并承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重新大力推动两岸交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在她当选后致电祝贺,期望两党能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所以,人事安排上的角力,本质上就是未来国民党政策方向,特别是两岸路线主导权的争夺战。 事情都有两面性,朱立伦这招“总辞”虽然给郑丽文制造了短期麻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等于帮她甩掉了历史包袱。 游家富就认为,总体影响不会太大,郑丽文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团队,挽留真正合适的人才,不用再受原有架构的束缚。 特别是在南部几个关键选区,像台南的谢龙介、高雄的柯志恩和屏东的苏清泉,他们既是县市党部主委,也是2026年选举的潜在候选人,郑丽文很大概率会设法留住他们,以确保选举布局的稳定。这就像是搬家,虽然旧家具清空了麻烦,但也意味着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新家。 郑丽文接手的担子可不轻。她得立刻面对明年的“九合一”地方选举,这场选举被视为她领导能力的首次大考,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她的政治威信和2028年“大选”的布局。 同时,如何处理与柯文哲领导的民众党的关系(即“蓝白合”),也是个大难题,这直接影响到在野力量能否有效整合以应对民进党。 再加上国民党长期面临的财务压力,每月数千万新台币的党务开支和即将到来的高昂选举费用,都等着她想办法解决。 朱立伦在郑丽文表态后,也急忙出来喊话“一定要团结”,解释总辞是为了表达尊重。这种“亡羊补牢”的举动,反而透露出他可能也担心事态发展会带来负面观感,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作为十几年来首位完成完整四年任期党主席所希望留下的政治遗产。 说到底,这场权力交接的戏剧性一幕,折射出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在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它一方面需要凝聚共识应对民进党,另一方面又难以避免内部激烈的路线与权力之争。 郑丽文能否将眼前的危机转化为确立领导权威、推行新政的契机,关键看她能否展现出超越派系的政治格局,成功整合党内各方力量。 她承诺要带领国民党成为台湾第一大党并在2028年实现“完全执政”,但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必须先平稳度过眼前这场她上任伊始就遭遇的人事风暴。 这场211人的集体总辞风波,对于郑丽文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国民党未来的走向,也在此刻增添了新的变数。
